用户为什么会卸载App?

本文来自Quora网站上对于“用户为什么会卸载App”的一个优质回答,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曾丽霞翻译,查看原文

问题:

是一系列什么原因导致用户可能某些卸载应用程序?

这些可能的原因包括:

  1. 应用程序的加载时间太长,因为大部分应用程序不像脸书、Evernote等那样(唯一,具有不可替代性),——我能(很容易)找到其他App来替代完成同样的事;
  2. APP经常崩溃;
  3. 这个APP我一时间用不到 ——索性收拾干净;
  4. 恼人的通知;

还有其他原因要补充么?

Srikrishnan Ganesan的回答:

如果你想知道用户放弃/卸载的APP的原因,找到用户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关键点的唯一途径就是访谈这类用户。下面是我将分条目类来帮助您理解。

用户在决定将APP卸载之前,会考虑的APP的3个关键的基本特征:

  1. 可用
  2. 信任
  3. 性能

如果用户认为其中有一点体验很差或者十分糟糕,那么APP被用户卸载的命运则是必然的。

继续阅读用户为什么会卸载App?

优设采访稿

博客快荒废了,借采访稿更新下,原文地址:http://www.uisdc.com/uisdc-designer-interview-lbe

1.江南大学是国内很多设计师的摇篮,它给您带来怎样的影响?

可以这样讲,没有在江南大学读书的经历,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国内顶尖的设计学院之一,同时是国内最早开设交互设计课程的学院之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氛围非常浓厚,学生非常勤奋,硕士课程教材的作者就是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有几十年的经验,做学问一丝不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设计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学校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设计,学会如何做学问,有很多榜样供学习和交流。如果想学习交互设计,可以考虑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能考上研究生的话,基本等于拿到了BAT一线互联网公司的offer。

2.在大学就读期间,让你受益匪浅的一门课是什么?为什么呢?

是张福昌老师的一门课程,张老师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从日本学成归来之后,创办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课程上的内容,还是张老师对设计的热爱和做事情的态度。当时给我们上课时,张老师还在第二次大手术之后的康复期,坚持给我们上课。他在课堂上拿出上个世纪在日本画的几百张设计草图,每张草图画的都是水壶,每个水壶细节都有一些差异,在仔细推敲如何把水壶的壶嘴等细节处理的更好。这件事情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做设计靠的不只是创意灵感,更重要的是态度和努力。

继续阅读优设采访稿

Apple Watch UI再设计

本文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曾丽霞翻译,作者Luke Wroblewski,查看原文

在佩戴Apple Watch两个月后,我发现自己期待在生活中和APP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更简单的交互模式,下面是我期待的改进以及原因。

我与Apple watch的绝大多数的交互都限于通知里。手腕上感到一个振动,抬起我的胳膊,然后得到一系列关于事情进展的有用的信息。这可以帮助我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这是我喜欢戴智能手表的原因。

1

多亏“总览”的通知,我也能对一些通知采取行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快速分享的事情。次之的是浏览通知,我很少会打开应用程序。这就创建了用户使用的层次:通知,浏览,和应用APP。

2

然而,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并不符合这个层次。相反,有很多偏重于在打开应用程序上,这似乎在手腕上创造比用户需求更多的UI。对于初学者而言,包含通过Apple Watch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方式(不包括特殊情况下的访问社交应用程序)。

3

当我只是想简单随意的使用APP时,这种结构浪费时间。例如,当我边听音乐边工作时,我的视觉焦点需要在表盘,浏览信息,和手机应用程序之间移动。

4

这样的操作任务用户仅使用一个APP的方式也能完成,但具有不同的结果。

5

因此,通过浏览切换任务需要用户去表盘首页进行滑动切换,而通过应用程序切换任务则需要双击数字表冠。当你比较音乐概览和应用程序就会感到疑惑。哪个和哪个是对应的?为什么使得每个结果在不同的操作系统级的行为?

6

纵观iPhone的交互模型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参考。为什么在Apple Watch不应用这些(现在所熟悉)的结构?

7

8

9

目前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与改变后的对比阐释了简化。在重新设计中,有一层主屏幕(充满了应用程序/complications),一个是通知,一个是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

Glances被滚动查看应用程序代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Glances浏览内容”的方式消失。事实上,每个应用程序可以有一个“glance-like”主屏幕作为默认项(它甚至就是Glances),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还显示其上次使用的屏幕内容(比如你最近刚使用过的应用程序)。

在这个模式中,两个活动的应用程序之间的切换是顺畅的,只需轻轻从底部划出,即可切换,不会出现在Glances和应用程序之间切换的困惑。要返回到手表表面,只需按下home键。

10

Android wear从一开始就采用类似交互的模式。只是向上滑动即可滚动切换活跃的(相关)的应用程序。然后点击任何程序进入应用体验页面。

11

这种方法还可以很容易地滚动查看每个应用程序中的内容。要深究下去?只需点击一个卡在其中滚动,滑动来访问应用程序的其他功能。

12

当戴着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我发现自己比戴Apple Watch时候更高效。通过简单的上下滑动就乐意让我知晓一些应用推送的内容。在他们目前的模式中,Apple Watch的Glances不能通过这样轻量化的方式为我提供我所关心的信息。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似乎,是让任务(和应用程序)之间切换更复杂。

或许,这仅仅是Apple Watch的第一个版本的神器的可能性试探,鉴于目前苹果手表的应用程序和Glances长的载入时间的。如果是这样,当手表的性能提高,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或许第三方应用提供一个更好的方式来保持及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多个主屏幕模式我上面建议的可以让用户高效的完成在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和第三方切换和查看内容。

13

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很难说在手腕上的设计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可比较和可感知

0

MIUI 7主打加速和省电,除了技术上的亮点,如对齐唤醒,让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抢红包』。其实这个功能没多少技术含量,可以在发现微信运行时,做针对性优化处理,即使底层技术不更新也可能实现这一功能。

但MIUI使用『抢红包』来说明系统优化之后速度,确实做的很巧妙。微信是最热门软件,用户感知度更高,就好像猎豹清理大师针对微信做针对性缓存清理。和其他手机做对比,突出自身系统的优势,把加速的百分比转化为可感知的事件,让消费者印象更深刻,容易记忆,传播性更好。

Android Wear vs. Apple Watch

smartwatch_UIs

Lukew对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的交互操作进行了对比,与我之前的分析有相似的观点:Apple Watch把App搬到智能手表上不是明智的选择,手表更适合显示通知信息,而不是简化版的软件功能操作,用户不应该在手表的操作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smartwatch_flow-1

 

Lukew还分析对比了更多的对比:Android Wear的以上下滑动和点击为主,操作过程更为流畅,而Watch则需要左右、上下滑动和点击。

阅读原文:On the Wrist: Android Wear vs. Apple 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