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llel Space是如何提高次日留存

1

Parallel Space上线近1年时间,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千万,Google Play的评分一直维持在4.6分。由于Parallel Space是我们第一款国际化产品,面向的群体是全球用户,在提升产品留存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保持简单

在Parallel Space之前,市面上并没有同类产品可以满足用户这一需求,而用户需求很强。通过我们的调研,70%的用户有在某一个应用中同时有多个帐号,但帐号切换非常麻烦。

比如在一部Android手机上同时登录两个COC帐号的话,可以需要通过清除应用缓存的方式退出游戏帐号,然后进入游戏,重新完成游戏教学,然后再登录另一个帐号。还有部分用户选择使用多个设备登录不同的帐号,比如两部手机登录不同的微信帐号,或者使用电脑登录公司的Facebook帐号,使用手机登录个人帐号。

Screenshot_2016-12-22-15-14-42 Screenshot_2016-12-22-15-14-47

Screenshot_2016-12-22-15-14-52 Screenshot_2016-12-22-15-15-01

(1.0版本用户引导图)

由于是全新的产品,市面上没有同样品类的产品,1.0版本要起到教育用户的作用。从用户引导页到首页,全部围绕「两个帐号,同时登录」来展开设计。

另外,国内的产品通常多而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支付宝,而其它国家用户更倾向于功能单一,理解起来容易的产品,比如Paypal只是支付工具。

引导文案

在国内,由于在PC上用户知道双开的含义,所以直接告诉用户这是一款可以帮助用户双开微信的产品,用户基本会秒懂产品的作用。在其它国家,没有一个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这一概念,我们参照国内用户理解功能的方式,以案例的方式去说明,比如一部手机同时登录两个Facebook帐号。

 Screenshot_2016-12-22-15-25-48 Screenshot_2016-12-22-15-25-54

Screenshot_2016-12-22-15-25-59 Screenshot_2016-12-22-15-26-03

(2.0版本用户引导图)

1.0和2.0版本主要在引导中解释登录两个帐号的好处,而用户安装工具产品时,基本上是带着明确的需求来的,解释登录两个帐号的好处并不能帮助用户留下来继续使用。在之后的3.0版本,每一页文案采用标题+描述的格式,标题迎合产品口号,不停地强调两个帐号,强化用户的认知。

Screenshot_2016-12-22-16-58-19 Screenshot_2016-12-22-16-58-24

(3.0版本用户引导图)

在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之后,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翻译都是完全无误的,首先翻译人员不一定是行专业人士,对产品本身理解并不一定透彻,最好的方法是将文案作为AB测试项之一。同时询问各个国家用户,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我们的产品。

关键指标

在分析产品留存时,我们对比了不同用户行为的留存,抽取了几十个用户的事件流,发现部分用户进入首页没有任何的操作行为。然后对比多组用户的留存,发现没有执行任务A的用户,流失率非常高,而完成任务A的用户,留存高达80%以上。

所以我们将任务A定义为产品的最核心指标之一。引导图和首页的设计,都以提高任务A的比例为目标。

缩短路径

产品设计中有一项常识,增加一步操作,用户会流失20%。用户完成任务A,罗列出明确的操作,并建立漏斗模型。

早期方案中,我们会引导用户点击+号并浏览手机中应用列表,无论如何引导,第一步都会有一定的流失率,最终采取的做法是直接去掉了第一步,新用户进入首页之后自动弹出应用列表。

排除干扰

产品不断迭代,增加了不少功能,但产品进入推广期之后,自然用户留存和产品核心指标都会有一定波动,无法明确得出结论数据的波动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

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去发现问题,第一个方法是AB测试,比如我们在某一个版本中增加了新功能,A组用户在新用户的引导图中会看到功能说明,而B组用户没有新功能介绍,AB测试结果显示,B组用户的留存更好,新的引导图和产品核心功能关联性较弱,新用户再没有完全理解产品作用前提下,不相关的文案和功能只会让用户更加困惑。

第二个方法是绘制用户行为流程图,比如用户在进入B页面,75%用户会执行C操作,25%用户会关掉页面B。而25%中用户有5%用户会点击界面中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10%用户重新打开页面B。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户在未完成任务A的情况下,会去点击控制中心,并放弃完成任务A。

用户为什么会卸载App?

本文来自Quora网站上对于“用户为什么会卸载App”的一个优质回答,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曾丽霞翻译,查看原文

问题:

是一系列什么原因导致用户可能某些卸载应用程序?

这些可能的原因包括:

  1. 应用程序的加载时间太长,因为大部分应用程序不像脸书、Evernote等那样(唯一,具有不可替代性),——我能(很容易)找到其他App来替代完成同样的事;
  2. APP经常崩溃;
  3. 这个APP我一时间用不到 ——索性收拾干净;
  4. 恼人的通知;

还有其他原因要补充么?

Srikrishnan Ganesan的回答:

如果你想知道用户放弃/卸载的APP的原因,找到用户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关键点的唯一途径就是访谈这类用户。下面是我将分条目类来帮助您理解。

用户在决定将APP卸载之前,会考虑的APP的3个关键的基本特征:

  1. 可用
  2. 信任
  3. 性能

如果用户认为其中有一点体验很差或者十分糟糕,那么APP被用户卸载的命运则是必然的。

继续阅读用户为什么会卸载App?

优设采访稿

博客快荒废了,借采访稿更新下,原文地址:http://www.uisdc.com/uisdc-designer-interview-lbe

1.江南大学是国内很多设计师的摇篮,它给您带来怎样的影响?

可以这样讲,没有在江南大学读书的经历,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国内顶尖的设计学院之一,同时是国内最早开设交互设计课程的学院之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氛围非常浓厚,学生非常勤奋,硕士课程教材的作者就是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有几十年的经验,做学问一丝不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设计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学校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设计,学会如何做学问,有很多榜样供学习和交流。如果想学习交互设计,可以考虑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能考上研究生的话,基本等于拿到了BAT一线互联网公司的offer。

2.在大学就读期间,让你受益匪浅的一门课是什么?为什么呢?

是张福昌老师的一门课程,张老师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从日本学成归来之后,创办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课程上的内容,还是张老师对设计的热爱和做事情的态度。当时给我们上课时,张老师还在第二次大手术之后的康复期,坚持给我们上课。他在课堂上拿出上个世纪在日本画的几百张设计草图,每张草图画的都是水壶,每个水壶细节都有一些差异,在仔细推敲如何把水壶的壶嘴等细节处理的更好。这件事情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做设计靠的不只是创意灵感,更重要的是态度和努力。

继续阅读优设采访稿

Apple Watch UI再设计

本文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曾丽霞翻译,作者Luke Wroblewski,查看原文

在佩戴Apple Watch两个月后,我发现自己期待在生活中和APP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更简单的交互模式,下面是我期待的改进以及原因。

我与Apple watch的绝大多数的交互都限于通知里。手腕上感到一个振动,抬起我的胳膊,然后得到一系列关于事情进展的有用的信息。这可以帮助我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这是我喜欢戴智能手表的原因。

1

多亏“总览”的通知,我也能对一些通知采取行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快速分享的事情。次之的是浏览通知,我很少会打开应用程序。这就创建了用户使用的层次:通知,浏览,和应用APP。

2

然而,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并不符合这个层次。相反,有很多偏重于在打开应用程序上,这似乎在手腕上创造比用户需求更多的UI。对于初学者而言,包含通过Apple Watch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方式(不包括特殊情况下的访问社交应用程序)。

3

当我只是想简单随意的使用APP时,这种结构浪费时间。例如,当我边听音乐边工作时,我的视觉焦点需要在表盘,浏览信息,和手机应用程序之间移动。

4

这样的操作任务用户仅使用一个APP的方式也能完成,但具有不同的结果。

5

因此,通过浏览切换任务需要用户去表盘首页进行滑动切换,而通过应用程序切换任务则需要双击数字表冠。当你比较音乐概览和应用程序就会感到疑惑。哪个和哪个是对应的?为什么使得每个结果在不同的操作系统级的行为?

6

纵观iPhone的交互模型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参考。为什么在Apple Watch不应用这些(现在所熟悉)的结构?

7

8

9

目前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与改变后的对比阐释了简化。在重新设计中,有一层主屏幕(充满了应用程序/complications),一个是通知,一个是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

Glances被滚动查看应用程序代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Glances浏览内容”的方式消失。事实上,每个应用程序可以有一个“glance-like”主屏幕作为默认项(它甚至就是Glances),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还显示其上次使用的屏幕内容(比如你最近刚使用过的应用程序)。

在这个模式中,两个活动的应用程序之间的切换是顺畅的,只需轻轻从底部划出,即可切换,不会出现在Glances和应用程序之间切换的困惑。要返回到手表表面,只需按下home键。

10

Android wear从一开始就采用类似交互的模式。只是向上滑动即可滚动切换活跃的(相关)的应用程序。然后点击任何程序进入应用体验页面。

11

这种方法还可以很容易地滚动查看每个应用程序中的内容。要深究下去?只需点击一个卡在其中滚动,滑动来访问应用程序的其他功能。

12

当戴着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我发现自己比戴Apple Watch时候更高效。通过简单的上下滑动就乐意让我知晓一些应用推送的内容。在他们目前的模式中,Apple Watch的Glances不能通过这样轻量化的方式为我提供我所关心的信息。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似乎,是让任务(和应用程序)之间切换更复杂。

或许,这仅仅是Apple Watch的第一个版本的神器的可能性试探,鉴于目前苹果手表的应用程序和Glances长的载入时间的。如果是这样,当手表的性能提高,Apple Watch的交互模式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或许第三方应用提供一个更好的方式来保持及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多个主屏幕模式我上面建议的可以让用户高效的完成在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和第三方切换和查看内容。

13

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很难说在手腕上的设计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可比较和可感知

0

MIUI 7主打加速和省电,除了技术上的亮点,如对齐唤醒,让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抢红包』。其实这个功能没多少技术含量,可以在发现微信运行时,做针对性优化处理,即使底层技术不更新也可能实现这一功能。

但MIUI使用『抢红包』来说明系统优化之后速度,确实做的很巧妙。微信是最热门软件,用户感知度更高,就好像猎豹清理大师针对微信做针对性缓存清理。和其他手机做对比,突出自身系统的优势,把加速的百分比转化为可感知的事件,让消费者印象更深刻,容易记忆,传播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