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生采访第五期]许江:臃肿的设计教育

 

@许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读博士

1.老同学,做个自我介绍吧。

本人2009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接着在江大当了两年的兼职教师,目前正攻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系统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我算是一个老江大了,从03年本科开始在这里读书,今年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

2. 现在具体在研究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

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设计教育这一块儿,具体来说来,主要研究点在艺术与工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期望解决目前困扰学界的关于工业设计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综合培养的问题。目前尚处于调研阶段。

3. 现在大多的工业设计研究生转型做交互设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新院长辛向阳老师也是研究交互设计,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对于这个专业,由于本人并未涉及,所以不好做过多的评论,只能谈谈自己所见所闻的感受。在我看来,交互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其实牵涉到多个领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吸尘器需要工作,你必须要按动开关,当你按动开关的时候,你就和吸尘器产生了交互,针对这样的设计,就是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一种类型)。不过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家(特别是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交互设计,指的就是界面交互设计。大家一提到交互设计,往往想到的也是界面、UI之类的交互设计。

对于目前多数研究生转型做交互设计,在我看来,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1.大家普遍认为做交互设计就是做界面设计、UI设计,做这些设计比做实体设计容易,实际上呢?我想业界的朋友应该更有发言权吧。

2.交互设计师的薪资相对来说比较高。

3.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对于交互设计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状态。

4. 你为何能将对工业设计的热爱保持到现在?

坦诚的来讲,由于没有在设计公司,或者企业的设计部门呆过,所以目前对工业设计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我的不少同学、朋友都在经过几年的高压环境后选择了放弃,虽然我平时也做商业设计,但是在学校里面毕竟不像公司,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尽管同样要面对难缠的客户,但至少背后没有一群指点江山的BOSS。总的来说,目前做设计,除了维持生计,还能给我带来乐趣,所以对它还抱有热情。

5. 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要么转型要么出国继续深造,在国内,工业设计师的发展是否将面临很多问题吗?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由于在学校教了两年的书,对于学生就业这块儿还是比较了解的。像江大这类级别学校毕业的学生,目前很少有学生愿意去设计公司工作,因为大家都觉得设计公司成天加班待遇也不高,所以大家纷纷选择大的企业的设计部门,结果发现,还是要加班,不过薪资待遇确实要好些,福利要好些。

当然,现在确实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并且成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少学生第一年出不去,在家准备一年接着申,但是需要提醒广大申请者,留学回国后,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想留在国外,更难。这些年不断有学生向我打听出国留学的事情,我往往首先问他(她)一个问题:留学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目前国内的设计公司都在抱怨招不到理想的毕业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深圳的嘉兰图设计公司,07年来我院招聘的时候,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其中不乏尖子生。而最近一两年呢?一个人也没招到。其中一点原因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了,我想再说说另外的原因:一方面,目前很多设计公司确实存在疯狂压榨设计师的现象,而学生找工作肯定需要四处打听,一旦听自己的学长说,一周上六天班,每天加班到10点,你说,这个学生还敢去吗?另一方面,不少设计公司在员工福利方面做的很不到位,基本的社保医保都没有,虽然有些公司美其名曰把买医保社保的钱直接打到了员工的账户,让员工自己买,但是傻子也知道吃亏的只是员工而已。

当然,在我看来,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还不是出在业界,而是在学界,保守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400所以上的学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或者产品设计相关专业),每年培养数万工业设计毕业生,据我了解,除了西藏没有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或者产品设计相关专业),其他各个省份都有开设,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等地区皆有。

记得08年在上海参加一个展会,当时碰到了西南地区一美院的一位老教授,他坦言,他们学校每年有60名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能够找到对口专业的学生大概只有10%,并且需要到沿海一带才行。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现在国内整体工业设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因为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为学校创收。去年底在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还有一位中原地区学校的老师向我打听我院有没有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他们想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想招老师。“为什么要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得到的回答是“院领导认为工业设计专业这两年报考的人很火爆,很有市场。”据我了解,目前国内还有部分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军人物,或者系主任,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这样的培养团队,你能期望他们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想要改变目前国内工业设计学生就业难,设计公司招人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工业设计教育的问题,或者说是设计教育的问题。在我看来,设计专业不能在扩招了,应该做减肥运动了!!!

6. 当年毕业我也本可以选择当老师,但感觉职业发展缺乏变数,放弃了。你为什么那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乐趣和成就感在哪?教学过程中最让你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高三复习阶段,曾经在班上主讲过立体几何方面的题型解法,每周都要给同学们上一次课,并且总结出了找二面角的方法,同学们受益匪浅,使我很有满足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心中就萌发了当老师的念头,美术高考的时候,我报了江大的同时也报了西南师范大学,心想考不上江大就去西师,毕业后当老师。

应该说我是比较幸运的,能够在江大这样的环境中有过教书的经历,江南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都是100里挑一的好苗子,在这里上课,你几乎不用担心学生上课不认真、作业不积极完成等问题。当然,学生对于老师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中和下课后向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在课余时间或者平日里找上门来让你指导设计。

让我最欣慰的是,在学生群中有一个好口碑,不少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也期待上我的课。我的成就感在于每当看到学生完成了一个好的作品,或者拿到了重大比赛的奖项,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最让我高兴的是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和支持。

7. 在你看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更为优秀?

在我看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首先看他的品行是否优秀,学做设计之前先学会做人,如果一个学生人品不好,设计能力再好,未来的道路也是很难走得。其次我认为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平衡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多个事情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有条不紊的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目前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就是造型能力的不足,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忽视,学生也不引起重视。在我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本科教学,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驾齐驱的。

8. 聊聊设计本身吧,分享下最近做过的设计吧?在学校的时候,看你天天带着个绘图本,随手画草图,这个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在各个阶段画的内容也会不同吧,比如早期重点连线条,熟练之后画造型等。

研究生毕业这几年接触的设计门类比较杂,五花八门,最近一直在搞一个大的设计,是一艘春秋时代的仿古船设计,由于涉及到商业保密问题,另一方面这也不是我自己独立的项目,所以抱歉无法向大家展现。

关于我的草图本,大概是从大三开始使用的,其实大一的时候也有做类似的事情,想到什么设计就记录下来,但是没有装订成册,而是零星的散纸。对于我的手绘,我自认为并不算优秀,和真正的高手比起来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我目前已经画完了四本,现在正在画第五本,一开始画的时候,主要是自己的想法,后来慢慢的变成了收集别人好的想法和造型,到后来又慢慢的侧重于自己的设计想法的再现,这其中手绘的风格和手法也有所变化,一开始的时候画的比较随意,后来慢慢的画的比较死板,再到后来放得比较开。

9. 读研时,张福昌老师讲他如何设计水壶,一共画了2000多张草图,当时的想法是做设计没有捷径,只能靠勤奋的练习。你觉得做设计有捷径吗?

我觉得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在于你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设计过程,少走弯路就是捷径。当然,勤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积累是不可能有灵感的火花产生的。在我看来,设计做到一定阶段,比拼的就是你的经验,而经验来自于你的积累,所以我常常给学生说要重视在校期间的积累,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

10. 你的设计灵感来源是什么?

上面已经提到了,我的灵感来源主要是在于平时的积累,以及和有经验的设计师进行必要的沟通。联想能力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把眼前看到的事物和脑袋中积累的事物相联系,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想法。

 11. 你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目前自认为比较拿得出手的设计应该算是现在作为瑞士文化基金会(Prohelvetia)和瑞士科学技术中心(Swissnex)官方纪念品的Milkhorn glass 牛奶杯的设计了。

这个设计是07年在瑞士参加WUZU workshop时的成果,当时的主题是:瑞士纪念品设计。在这里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作品产生的过程:当时在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瑞士学生告诉我他打算将瑞士的乡村放进杯子里面,注入水后有一种海底世界的感觉,这一提议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告诉他为什么要放乡村呢?为什么不放一座山在里面呢,当你喝完牛奶的时候,牛奶会残留在山峰上,这不就是一座雪山了吗?众所周知,瑞士吸引游客的头牌是阿尔卑斯雪山。后来我想了想为什么会联想到牛奶,估计是在瑞士时每天早上都能喝到可口的牛奶的原因吧。

12. 在你看来,什么是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

在我看来,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应该是:外观美,质量好,安全可靠,符合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具有积极的消费意义,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

13. 苹果产品的造型如此简洁,你觉得它的设计是变复杂还是简单了?

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苹果的设计非常简洁,把产品外观设计变得简单了,但是随着苹果一代一代的推出新品,我反而觉得他把设计做复杂了,为什么这么理解呢,主要发现,在这么简单的造型上再想做出更好看的简洁的造型越来越难了。

 14. 工作之外有什么爱好,最近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吗?

由于目前还有繁重的学习压力,所以在不忙设计的时候通常是在看书。自己最大的运动爱好——篮球已经很长时间没摸了。最近准备要重新出山了,活动活动了,再不活动,就要奔着160斤去了。

 

[晓生采访第四期]无明:淘宝UED的发展

@无明,一淘无线产品设计团队负责人,9年UED从业经验

1.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傅小贞,淘宝花名无明。现在在一淘UX移动负责无线的产品设计团队,浙大心理系工程心理学硕士,本身的专业领域是交互设计与用户研究。

有9年的UED从业经验,经历了我国的UED发展的整个过程。在伊飒尔和UT斯达康等地从事过用研与交互设计的工作,在移动研究院和淘宝无线组建了UED团队。

2.可以介绍下淘宝无线产品的发展吗?个人比较关注淘宝无线端产品,09年做过淘宝手机,手机站的设计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淘宝无线交易额达到上百亿。

 

淘宝无线产品的设计也是先从WAP网站开始,客户端紧随其后,并且在全线各个平台都推出了主客户端,进而推出无线开放平台,为淘宝无线客户端的爆发提供支持,使淘宝无线的生态环境更加的合理。

当前,淘宝无线的交易额已经超过百亿,并且还在快速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淘宝无线将会在无线领域给手机购物提供一个标杆性的模式。在设计上,在经两年多的发展后,也会日趋成熟。产品越来越后,也会逐步去走全平台统一的设计方向,当然也需要做很多地技术和实现探索。

3.个人认为,淘宝WAP站的设计在国内领先水平,过去一年有哪些变化吗?未来会如何发展?

淘宝WAP已经有两三年的发展,2011年最大的变化是对产品适配性进行了一个全站性的设计,使不同用户的手机屏幕多样性的前提下,产品界面都能较好地适配,有效地提升用户的体验。

当前的趋势可以看出,各个公司都在对移动触屏网站的使用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在WAP站设计上,也会把更多地精力逐步移到触屏WAP站的设计中。类客户端化的Web APP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设计上也会走简、平、淡的方向。

4.手机端屏幕比电脑更为复杂,淘宝是如何保证在各种终端上体验达到最佳效果?

这是一个复杂的适配问题,在PC上虽然已经有很大分辨率的屏幕,但是当前内容页面上还都集中在950-990之间,其他的区域都是留白或者背景的形式处理。因此屏幕适配还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手机,手机屏幕都很小,屏幕资源非常的宝贵,肯定全屏显示。但是,手机屏幕物理尺寸与密度千差万别,如何适配将是比较大的问题。对于WAP站来说,许多浏览器都提供了部分的屏幕自适应技术,但是适配效果不见得很好,需要把自身的站点内容与浏览器的特征和站点用户群的手机特性综合起来考虑。毕竟很多公司的用户群是有明确分类,不是所有手机用户都是自己的核心用户。确保核心用户的适配,然后在兼顾其他。

对于客户端,现在淘宝更多地精力放在iOS与Android上,iOS的适配相对比较容易,只有两个分辨率。对于Android,系统也提供了一些智能的适配方案与建议的方案,一般使用高清与非高清的两个版本居多。

5.淘宝UED也是行业内非常知名团队,可以介绍下现在发展状况吗?淘宝如何为设计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淘宝UED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组织了,淘宝旗下的三家公司都组建了各自的UED团队,分别是淘宝网、天猫和一淘团队,人数应该也已经达到了几百人。

在淘宝,每个设计师都会接触到非常多的项目,不同大小等级的项目流程都相对完善,能快速地融入到设计团队中,理解淘宝UED的设计流程。

淘宝UED经过了多年的发展,UED的知识沉淀做得也相对较好,交互、视觉、前端和用研都各成体系,使新手能快速地获得各类知识和资料。

淘宝UED也是一个非常活跃和开放的团队,各个团队都有各种分享会,如碳酸饮料会,懒懒交流会等大型专业的分享,各个小组也都会有各种高品质的分享会,也有专业的培训体系,会开各种设计和前端开发的培训课程。另外,公司也有较好的晋升体制,只要能力达到了,也会自然得到提升。

因此,在淘宝UED的各个团队内,都会有较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也可以让你更多地体验到设计的产品被无数人使用的快感。

6.新人在淘宝可以学到哪些内容?

上面也已经提到了一些,新人一般都会有师兄带,UED团队首先要了解的是:

1)先接触淘宝相关的业务,项目中沉淀的各类设计文档

2)熟悉业务对应的设计规范和设计平台上的标准化组控件

3)了解淘宝UED在项目中的设计流程

不同的新人,入职的时候也会知道他的优势和不足,一般会发扬他的长处,并且会针对性地给他指导一些短处方面的知识和培训。

我自己的团队,我们新人也会在师兄的带领下,快速地投入到一些小项目中,在项目中指导。

7.你喜欢招聘哪种设计师,或者淘宝欢迎什么样的设计师?

我想应该是各种类型的设计师都会欢迎,不同设计师特点各有不同,每个团队的需求也会不同。

如果要我说的话,我会非常欢迎:

1)对自己的设计目的能阐述的非常清楚的设计师

2)对自己的设计及细节精益求精的设计师。 

3)知识面够广    

4)性格开朗,沟通能力好

8.我喜欢收到精致的简历,作品集经过精心排版,可以看出设计师对待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认真的,你呢?喜欢什么样的简历。

对,简历应该能适当的表达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对于视觉设计师,可能会对这方面关注的更多些。

其他方面人才,哈哈,可能还是会看他的经历,招个人还是不容易的。

9.外界看起来,淘宝的设计师非常外向活跃,富有激情,真实是这样吗?我挺想参观下的。 

是的,非常欢迎来参观交流哈。

10.团队人增多时,不得不面临管理上问题,设计师通常都很有个性,如何有效的管理而又不会伤害设计师的个性发展。

设计师的管理确实需要一些更大的自由度,但是不是随意无组织状态。每个设计师有个性,有自己的工作方式,这需要支持。但是,不管怎么说,设计师都会在一个个的项目组内,对于设计和项目目标的融合,是需要设计师能更好地把握。

创建更开放的、富有激情的环境; 在遵循公司和团队制定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建立一个创新的设计氛围。

11.很多情况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经常看到一个苦逼设计师后面站着一群人指点江山的照片。 是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想法,但是,作为设计师,是专业的人群,对每个设计、每一点的改动,都应该是有目的的,都能说得出理由。当然,“指点”肯定是有的,但是一样需要理由,设计师也会忽略一些方面,是有益的补充建议,那当然需要接受;不然,肯定也不会接受。核心项目的争议点也会让用研介入,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测试来得出更精确的结论。

值得强调的一点,设计师需要给预估好时间与进度,把问题消灭在项目开发的前期。在设计之前,充分了解项目背景与目标用户及行为、数据,了解用户的使用情景,并有很清晰的设计思路,有理有据。 

12.淘宝UED是如何争取话语权的,有人认为淘宝是运营驱动的公司,设计会变为业务支撑部门,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运营驱动是很多公司都有的模式,运营也是为了吸引用户到来,运营本身也需要纳入到设计之中,这也是设计的价值之一。

当前淘宝UED基本上是会把对应的设计师进入业务部门成立一个虚拟的项目组,这样设计师本身就融入到了项目组中,能够成为产品的Owner,这是我们最提倡的模式,而不是游离在项目组之外,再去对项目干预。

当然,UED也会根据业务的走向、行业的变动、设计及前端技术的更新,提出一些设计的提案,去引导产品的发展。

13.除了主营业务,你们会在其他方向在做尝试吗? 

我们也会成立一个创新小组,在设计创新上给于支持,会让设计师们有机会去做一些创新的小demo。同时,一些前沿的点,也会支持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帮助设计的沉淀和提升。

对于主营业务外,根据团队的成员的兴趣,成立一些小项目组,进行一些创新项目的尝试,在很多业余时间来设计出一个好玩的产品。

[晓生采访第三期]曾智焱:创造设计价值

@阿智Azero,网易杭州研究院教育产品设计负责人,超过六年行业经验,致力于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实践与用户体验研究,关注移动互联网热点应用

博客:http://azero.tsang.blog.163.com/

1.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是曾智焱,朋友们也叫我阿智。目前我在网易杭州研究院担任教育产品设计负责人,之前是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杭州地区的交互设计负责人。

2.看的出来你对移动交互也是非常的热爱,为什么呢?研究的动力是什么?

是的,没错。但我认为我们并不应该把焦点只是放在移动设备上,我们的产品也不仅限于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使用,不是吗?只不过,很幸运地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这股热潮,也许我在上面比一般人多花了一些时间学习并且乐于分享而已。其实热爱这个领域的人非常多的。

在这股热潮刚刚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对移动设备的设计(不仅仅是交互设计)存在各种茫然或者误解,加之Android的开放,为各种智能设备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些促使我开始往这个领域持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方向并不局限于Android这个平台。

同时,我也不愿意看到入门的设计师朋友常常因为“某某应用也是这样子做的”,缺少思考直接模仿一个并不合理的设计模式,或者又再造一个怪异的设计模式出来。生搬硬造的设计模式,或是对设备特性的不了解,这些结果对于设备的整体体验影响非常糟糕。

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达到“传播设计思想,创造设计价值”的目的。本身,这其实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3.在学习交互设计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困难肯定是有的。在早期我们非常缺少专业导师和专业书箱,因此走了不少弯路,一路摸索过来。就交互设计的工作流程而言,我们就优化过几次了。遇到难题,我比较常用“接轨”这种方式去解决。也就是说,找同行交流,找用户测试。

4.有什么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享下吗?

研究方法?我们除了多看看多用用多想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嘿嘿,我觉得经常做到“三多”就不错了。

5.喜欢哪一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为什么?你看好哪一类应用程序的发展?

因为我不爱玩游戏,所以游戏肯定不是我目前最喜欢的App。但我非常看好游戏在移动设备上的发展。所以我也正试图在我的移动设备上多玩玩各种游戏。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那种便捷有趣的小型应用。

6.你认为近几年交互设计趋势是什么?手势或者平板电脑手机多平台统一?

手势与语音交互,肯定会是一个趋势!平板电脑、手机多平台统一,我不认为它会有多么彻底,各种设备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它们会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同一平台在各种设备的设计保持“大同”,应该是趋势。比如Windows 8、Android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正有这个意思。

曾经有人问过我一个奇怪的问题,问所有平台会不会统一,我的回答还是NO。因为消费者需要个性化的东西,各平台也需要有自己的特点。

7.如何看待Android4.0的改进,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整体而言,我觉得这次的改进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看得出来,Google已经认识到了之前过于开放的设计模式所带来的问题,Android Design的推出让我们很高兴。

我喜欢Android这个平台,是因为它让我们有了更多智能的设备可供选择,并且我也常用Google的其它服务,比如Google Map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众所周知了。

至于Android 4.0的缺点,我觉得它在设计上还是过于复杂了。比如删除已安装的应用程序,天哪!还要让我跑到应用程序管理界面,太不可思议了!又比如导航栏的返回设计,我认为Google决定得太草率了。

在技术上,back和up是很容易区分的,可对于用户来说并不容易,也不需要让用户去区分。目前导航栏的返回按钮常常让我猜测不到它会回到哪儿去。这个设计模式势必会造成很多第三方应用更多地使用单一的back来处理导航栏的返回操作。

当然了,Android4.0目前最大的缺点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开发优秀的、赚钱的应用。

8.我认为Metro视觉风格过于占上风,界面只能满足简单的操作,忽视了真正的操作效率问题。你如何看待Metro,喜欢使用WP7手机吗?

Metro UI在视觉上吸引了我。试玩过一段时间的Windows Phone 7手机,感觉还是不错的。但因为用得不多,所以目前无法作出客观的评价。

9.交互设计通常很纠结,你在方案不确定时也会很纠结吗?

是的,常常纠结。

10.你一定参与过不少应用的设计吧,你最喜欢哪一款呢?为什么?

因为同时负责设计管理事务,已经很少做具体的执行了。基本上网易公司在杭州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我都会提提建议把把关之类的。要说最喜欢的一款?好吧,LOFTER是个好应用!很不错的。除了它是一个我喜欢的文艺社区,这个应用当时还使用了最前沿的HTML5、CSS3等新型技术,是一个Hybird应用成功案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经历。

11.我最近在研究日志和数据分析,期望能建立科学的设计方法。你呢,最近是否有特别的研究爱好?

结合数据分析的设计,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人文也蛮有兴趣研究的。

12.当有新人求教时,你是如何指导他们的职业发展?你期望他们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看清自己的优势,并且坚持。期望他们都能有不错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并且能说会道,执行力强。

13.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吗?

拍拍照,或是打羽毛球。还特别喜欢鼓捣数码设备,似乎有种狂热想收集齐我所喜欢的设备。

[晓生采访第二期]Blueui:卓越在于坚持

@Blueui,百度资深设计师,无线设计经理

1.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是Blueui。2008年加入百度,先后负责十余款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与管理,参与主导百度无线统一规范化设计项目,是多个用户体验团队的核心成员,目前是资深设计师,无线设计经理。

2.工业设计出身,为什么会做视觉设计呢?做设计的源动力是什么呢?

当年工业设计毕业,成绩是年级第一,但没有选择工业设计道路。主要原因是北京的工业设计公司不多,也没有看到该领域肥沃的土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投了设计公司的简历,并当天获得了offer。

实习期间,发现互联网、手持设备和印刷品需要大量高级设计人才。加上我在校期间对国外设计水平的评估,感觉自己能够完全胜任并超越同行,于是选择在北京闯荡。

我是少数爱好和工作能够重叠的人。起初动力来自于对设计的爱好,天天看,天天搜集。在校期间喜欢周末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翻看昂贵的国外设计集锦,甚至省吃俭用买个卡片机拍照带回家。

工作以后的动力更多的来自社会的认可,每当看到用户欣喜的笑容,称赞的邮件,就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

现在做设计管理,更多的动力是看到同事的进步,团队的力量。两年前跟@亚蕾克希儿一起组建MUX,团队从四人增长近六十人。看到设计师们幸福快乐地工作,感到荣幸也感到压力,要继续努力学习进步,给大家做好榜样。

3.多知名人士如白鸦吴卓浩唐沫等都不是设计科班出身,但用户体验做的都很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人人都在做用户体验。百度的孙云丰就是更典型的例子,他从一个爱好者到专家,恰恰诠释了这个现象的背后故事。敏锐的嗅觉发现问题、坚强的毅力学习总结、及时变换看事物的视角——做起来简单,坚持起来难。

白鸦很会发现问题,别看他吐槽的口气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是能够坚持发现问题,并告诉大家的人并不多。

4.设计师在刚入行时会很迷茫,你会如何引导他们?

我们都迷茫过。迷茫的时候找榜样,榜样做啥你做啥。这样你成功得快。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坚持发现问题、学习总结、变换视角。

5.当设计师能力很强,但不爱听取别人建议或者性格比较傲,你会如何和他们沟通?

沟通可以说是每个设计师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高阶设计师必须要学会倾听,整理需求,发现要点,逐一突破。在方案沟通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回归原点,从达成共识的地方再出发。这样你与你的伙伴都能够重新站在一起看方案,梳理、找到分歧点,停下来。隔天想想再沟通。避免争吵,避免人身攻击。

当然,沟通是门艺术,大家多尝试,一起提高。

6.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还是这三条——敏锐的嗅觉发现问题、坚强的毅力学习总结、及时变换看事物的视角——做起来简单,坚持起来难。发现问题不是简单的吐槽,应该给出解决方案,或者优化方向。坚持学习才能在变换莫测的互联网生存下去。变换看事物的角度,帮助我们脱离现在的自我视角,看到很多隐藏幕后和台下的因素。优秀在于做到三点,卓越在于坚持。

7.当设计师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选择专业或者管理,你是如何选择的?你职业发展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吗?

国内只有少数的职业经理人,爆炸式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转做管理。我本人也不是纯管理,而是偏向设计专业方面的管理。这要求在专业领域继续走深走广,在管理领域学习常用的方法,来带设计团队。我喜欢目前的状态,因为年轻,还需要有足够专业积累,需要在行业中保持触觉。

职业发展的机会,有时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公司平台的机会。我们要先积累好实力,在机会到来的时候自然就是你的。

8.很多情况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之所以在公司谁都指手画脚,排除技法层面的因素,我个人觉得是团队目标不统一。产品设计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产品方向影响产品功能,功能影响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影响视觉设计,最终决定产品的用户体验。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大家没有一个共识的基础,小的分歧就会扩大化,甚至人身攻击。遇到这种情况时,谨记一句话:倾听、询问产品方向和产品价值,与对方在底层的理念层面达成一致。

9.当你有好的设计,会如何保证有效地被执行,而不是和设计效果图相去甚远。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该目标进行工作方法的改良。首先是严格要求自己,设计方案要对开发团队进行讲解,解答问题,争取与技术人员达成共识。设计方案会进行批注和标注,并且是符合技术开发环境的标注。其次是对提测版本的跟进实测。抓屏比对,与技术当面进行微调。相信这两个方面做好了,产品实现会被有效的保证。

10.当你不满意初级设计师的方案时,你会如何指导他们?

首先肯定当前方案的好的地方,给予他们参考案例,比对方案指出可以优化进步的方向。早期有自己上手,不过那样对其他设计师可能不好,现在重点在于推动和激发团队出更优秀的设计。

11.如何看待移动设备界面设计的发展?

目前更看好功能主义的界面设计方向。移动设备系统的界面更加注重信息的呈现,而不是UI形式主义泛滥。设备中搭载的应用程序界面,将根据不同的性质,选择偏功能主义,而非绝对的无装饰设计。

12.什么样的移动应用可以称的上优秀?

业内人喜欢用用户数、日活跃用户数说话,太商业。感觉能让人们生活更好的移动应用就是优秀的。

13.有什么业余爱好吗?灵感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之前提到,设计就是最大的爱好,我是少数爱好就是工作的人,当然也许以后会发生转变。只要是喜欢的设计都要看看、想想。灵感的来源就是平时看的东西,收集各种图片、网站截图、图标、设计案例、看展览、拍拍照。我对图形化的东西记忆蛮强的,很多同学笔试题是模仿谁家的,我都知道。嘿嘿~ 

关于这次采访的回答,欢迎和大家多多交流。让我们用更多的视角来看设计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