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关注的设计问题

有些想法不方便写到博客中分享,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以实践为主,以后分享希望都是自己的实际项目经验。写博客耗费精力,时间不如用来阅读更多的资料。

有工作三五年的设计师朋友感觉遇到瓶颈,所谓瓶颈就是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该做什么,分享我正在关注的设计问题,希望能有所启发。

1.Metro风格。对WP7手机本身没有好感,Metro风格有些超前,自身还存在不少缺陷,但微软将这一风格衍生到其他产品,特别是Win8。基于微软在电脑操作系统中的地位,不得不认真对待Win8平台的设计,趁还没发展成熟,还有很多的设计可能性,尝鲜的感觉很好。正好公司的Win8项目可以用来实践一些想法,新的平台意味着新的机遇,希望能在所有平台上做设计。

2.儿童产品界面设计。未来移动互联网会衍生出很多垂直领域,儿童是细分的群体,移动设备将上亿的老人和儿童带入互联网中。儿童接触虚拟世界可能会早于真实世界,习惯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性,操作过程中更具探索性,产品需要承担一定教育功能。产品对于儿童有趣,同时要满足家长们的需求,能保护儿童视力,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接触不良内容。

iPad有潜力取代早教机之类的产品,成为新一代的儿童教育娱乐工具。

3.健康领域。手机已经在取代MP3和相机等传统数码产品,手机的移动特性和硬件计算能力,未来势必在健康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它可以随时监测用户身体状况,预警时自动拨打急救电话,通过外接设备为用户提供简单快捷的心跳血压的常规指标检查,记录身体状况,随时为用户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主要的是健康领域能发挥移动设备的独特优势,发展出独属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服务。

4.数据分析。网站的数据分析相对成熟,未来肯定会大规模用来分析移动应用。有设计师反感数据分析,我的原则是对设计结果有利的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运营的统计数据分析用户下载渠道,转化率,活跃度和流失率等等,而设计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用户行为的规律,比如用户观看视频的入口比例,如何提高观看时长,什么样的布局结构更有利于用户找到想看的内容。 

现有的数据分析方法比较浅显,比如单一功能对数据的影响,需要关注的如何结合产品价值和目标去分析,更有趣的是用数据去验证想法。

5.多屏设计。以前一直讨论手机和电脑承担不同的任务,设计架构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现在电视也将和手机、PAD和电脑之间有互动或者公共完成一项任务。TV本身也在向智能的方向发展,未来三五年也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应用,移动端可能会在中间起到主导或者辅助的作用。数据或操作将实现无缝对接同步,在特定场景下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体验。这是未来的趋势,特别是家电和车载等设备智能化将加快这种发展趋势。

6.品牌。树立品牌是设计团队非常重要的职能,也是设计高阶问题,但并不容易,先要将设计知识融会贯通,还要理解产品和营销等问题,值得长时间钻研。我一直认为,设计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途径,最重要的是理解用户行为规律和心理,而品牌定位也是从用户认知的角度出发。

前沿性课题、品牌和交互知识都是从研究用户开始,而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满足用户的手段,道理都是相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移动应用这一领域,可以从更广的层面去理解设计。 

7.设计管理。以前别人都认为我会走专业路线,我也曾经这样认为,每天只管埋头钻研问题,听起来好像很舒服。但到了一定阶段发现遇到瓶颈,不应该限制自己的发展方向,任何事情都可以尝试去做做。另外就是有点叛逆心理,别人认为我应该去做的话,我可能就不干了。

团队虽小,有管理职能,眼界和可接触到信息量比之前好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大改变,责任心更强。当你发现成员和合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时,回想起自己可能存在同样问题,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

走管理线障碍一是机会问题,二是很多设计师误以为管理和专业是相冲突的,其实恰恰相反,管理对专业有促进作用,有了更好的眼界,需要研究更高层次的设计问题,比如品牌。三是不愿意驱动别人做事,也不难,能让成员信服你,设计团队还是很好管理的。一个人力量再大,也不如团队做的事情多。

设计是件感性的事情

过去偏爱分析型的博文,甚至是设计也有分析的有理有据,把交互精确到按钮位置大小或每一步操作,将设计做成一直技术性工作,但现在发现这种理性思维会限制创新。

这就像早期练习素描,临摹学技法,熟练之后比拼的是艺术素养、悟性和灵感等等感性因素。联想到最近火热的《中国好声音》,优胜者的特点是个性和丰富的经历,唱的不只是歌曲,而是情感,设计也是如此。

读书时爱在杂志中翻阅设计师的访谈,很少聊及设计方法,更多是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设计是他们物化思路的方式,通过物体去阐释人生观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受限于工科机械专业,每每设计时满脑子想的都是造型圆角材质,直到欧阳应霁的文字才让我明白设计其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是如此美妙地描述物品:

软硬兼施是那沙发甜美的堕落。

我从不知道一个门对一个家庭的重要。其实,门就是你的脸,你的个性:当亲友未进屋站在门外,拍拍你的肩膀说:“这就是你”时,你就会知道门不仅仅是建筑硬件,而根本就是人类文化历史里的一个明显象征。

纯从感官上去看待设计,标题也称得上绝妙的文案:

四季乱穿衣——贪玩躲懒变得大法
恋恋床事——没脚的鸟无脚的床
始终记挂——悬在半空的恩怨
间隔分明——上帝请给我多一点空间


衣服、床和灯被富于了感情,之后受其启发设计款空调,我愿把自然风带进房间,空调宛如一扇窗。逐渐开始享受设计。

可不是嘛,用户嘴上的好与不好本身就是件感性的词汇,用户研究不如说是探知人性。我热爱的设计已经不是具体的形态,而是如何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设计只是手段之一。如台湾设计师包益民,设计师要成为更有能力的人,人生就是一次修行。文字、音乐和食物都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又何必把自己限定在设计的小圈子内,可以学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

我是否用作品与用户之间产生共鸣,交互设计是否可以更感性一些呢?

在设计前不妨先想想自己要表达什么,创新源自情感。

几点学习经验

07年读研开始接触交互设计,09年工作之后才开始真正做项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每每克服理清思路,能感觉自己进入新的境界。

1.不要沉迷于理论。一般来说,书本知识落后实际应用3年左右的时间,读研期间读完基本交互经典书籍,还是一头雾水。当真正开始设计控件和界面布局时,才理解书本知识。掌握知识的标准不是你读过,而是会应用在实际的项目中。缺乏实践,看的资料越多越迷糊。

2.量力而行。09年翻译了iPhone的设计指南,一年时间内通读大部分交互设计资料和书籍。10年不自量力,自以为可以开始研究产品定位或者品牌等高阶问题,模仿之前的做法通读相关资料,但是没有任何成果,当时只经历了一个手机支付的项目,产品最终失败了。先多做项目,特别的百万用户量以上的产品,经验也能影响视野。

11年因团队需要着手研究数据分析,感觉是行业前沿性课题,但项目中可用的数据很少,通读网站数据分析资料之后无从下手。挑的课题太难,容易有挫败感。今年又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任何运营经验的情况下想去钻研运营课题。获得的经验:

a)基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去研究学习,即学即用效果好,如果你新入行,不如先研究一些基础问题,如何应用字体、设计标签栏和下拉框。

b)不要挑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事情,投入大产出小。

c)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先向同事学习。现在身边有专业的运营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项目合作过程中可以向他们学习。

d)保持专注。当设计越专业,有更多的机会和其它领域专业人员合作,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3.不随众。我不喜欢扎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学习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顺着自己的兴趣是最好的方法,组队研究是一件无聊的事情。网上流传的资料很快会变成常识,快速吸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

4.不依赖于设计原则。交互设计中有很多设计原则,比如一致性和减少输入,利用原则是快速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缺点在于原则是前人总结的,是过去的经验,原则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当你熟练掌握之后最好忘掉,真正可以依赖的是你对用户的理解、得到用户或者数据验证的设计,靠那些常识难以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很多设计理论是用来马后炮总结优秀设计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最近一年减少阅读设计类文章。真正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犯错误之后总结出的经验,设计之外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

个性化推荐界面设计

豆瓣电台听了41000多首歌,猜中喜欢的概率不算高,但通过电台发现了很多歌曲,这也体现推荐系统要平衡多样性和精准度。不像我之前吐槽的那样,依赖于播放已喜欢的歌曲,有了精准度,但是多样化不够。比较同类产品虾米,以播放热门歌曲为主,选择的成本较大,推荐长尾歌曲的力度较低。

对于内容的喜欢是会随着时间和心情改变的,早期我会倾向于热门内容,在手机端听红心频道时会选择某些歌曲不再播放,最近红心频道听烦了,私人兆赫中推荐的歌曲比较相似,换个口味改听爵士或其他用户编辑的专辑。

电台在不断增加频道(也就是兆赫)、”专家用户“制作的专辑和风格,谨慎地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推荐,而风格中歌曲也是根据用户的选择生成。

电台以后台播放为主,没有歌曲的相关描述,需要用户浏览推荐的界面中需要增加可信赖的推荐理由,比如评分、基于某个好友的推荐或者简短的评语,视觉上的优先级甚至要高于内容本身的属性。个人以为食神摇摇的推荐理由文案还不够好,对于这样以推荐为核心的产品,文案的视觉不够突出。

 

在电台出现之前,豆瓣已经有了音乐评分等用户反馈,用户提交更多的反馈,系统才有可能算出用户的喜欢。反馈可以是喜欢,也可以是商品的购买或、页面停留时间和视频的观看时长。一方面界面需要分析用户行为,另一方面界面本身要有利于用户反馈。手机版大众点评的界面中提交反馈的操作成本很高,需要评分和写几十字的评语,很不利用系统的推荐,所以界面中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快速选择。

推荐系统需要内容品质一致,否则用户反馈和内容对应关系不一致。早些时间豆瓣电台中有演唱会版本的歌曲,声音非常噪杂,最近没有再出现过,可能淘汰了低质量内容或者内容获得推荐的概率已经大幅降低。内容质量、呈现方式、界面布局和交互都可能影响用户的选择。

推荐系统的可以提高粘度和提升关键系指标,交互上可以减少操作成本,比如降低用户搜索、查找步骤和界面之间的跳转次数,界面架构中可利用推荐来避免产品的同质化。

左右开弓的Win8

与ios对比,Win8的操作学习成本更高,熟练之后仍会有一定的误操作。观察新手使用,一头雾水,当告知他们基本的操作方式时,依旧很迷惑,无法理解界面之间切换的逻辑和熟练的掌握操作,比如:

1.为什么需要两个桌面,而且没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2.从边缘向右滑动快速切换界面,只限于后台任务少的时候使用,否则效率很低,无法预料到下一个出现的界面会是什么。

3.从边缘向右滑动并停留会显示多任务或辅屏,从顶部下滑关闭界面,有点难以把握操作尺度。

Win8的四个边缘都支持滑动手势,这是未来交互趋势,有助于提升操作效率,曾经练习设计一款全手势操作的手机浏览器,界面中没有常见的地址栏、书签刷新等控件。但目前大众型产品只把手势当成快捷操作,而不是唯一的操作方式,应用程序不应该过多地承担教育用户的义务。

而对于熟练用户,Win8的”左右开弓“式设计效率要比iPad要高,特别是双手持设备时,切换多任务和打开状态栏时甚至不需要移动手的位置,动动大拇指就行了。不需要在界面中找按钮,也没用点击范围的限制,整个边缘是都可以滑动操作的,滑动操作远比点击更富于变化,更具有可扩展性。

结尾再次总结下滑动操作的优点:

1.节约界面空间,滑动操作不需要像控件那样占用界面显示空间。

2.优秀的滑动操作误操作概率小于点击操作,点击会局限在某个狭小的控件区域内,比如ios的最小可点击区域58*88像素,误操作率和控件所处界面位置、可点击区域、显示大小和用户手指大小等因素影响。而滑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滑动的起始区域和方向,限制条件要少很多。

3.点击在程序上的判断是点击某个位置的持续时间,而滑动是一个路径曲线,曲线的特征都可以用来做设计,比如曲线的起始点、曲线的方向、长度、速度、加速度、折角位置和时间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