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TV新机遇

1.TV将成为家庭娱乐中心。儿童拓展视野,寓教于乐;年轻人回归客厅;老年人享受夕阳生活。(注:对于儿童而言,TV比手机平板有助于保护儿童视力。)

2.智能电视进入高速发展期。2012年智能电视1675万台,2015年到达6000万台。

3.与PC、手机和平板相比,TV的使用方式、用户群年龄段、使用场所和使用人数不同。

存在问题

1.交互方式多样化(按键、空鼠、体感、手势、语音和手机遥控器),目前体验较差。解决方案将以通用遥控器为主、个性遥控为辅。

2.平台复杂,如Android分辨率不统一,系统版本分裂,机型多样化和厂商众多等。

3.推广难度大。面前没有主要的推广渠道。

4.盈利难。萌芽期以授权费为主,发展期增加应用内支付,稳定期增加广告。

(注:TV发展成熟个人预计还要3年。)

TV应用十大军规

1.节约硬件资源。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动效卡顿或响应慢。

2.注意适配。面前分辨率以1280*720和1920*1080为主。

3.TV/盒子底层的变化。

4.极简功能和流程。a)遥控器不能代替鼠标;b)体感设备不精准;c)复杂的功能很容易导致误操作;d)不要让用户拿着遥控器去做鼠标操作;e)确认性操作要少于3次。

5.关注焦点设计。a)焦点不要太多;b)焦点的位置不要太远,避免视觉焦点的跳跃;c)切换屏幕,焦点的位置要在用户预期位置,避免查找焦点。

6.充分利用遥控器按键 

7.注意界面细节设计

8.降低图片明度

9.不要随便拉渐变色

10.不要堆砌文字

路况电台的推广经验

1.产品特点:使用场景的移动性;使用范围;用户群体特性。

2.推广方式:渠道推广展点比低;微博推广效果差;线下推广在停车场针对早高峰之后的上班族,抓住用户痛点,用户会到公司之后下载安装,1000人转化约100人,但成本很高。

3.教训:深根细作,依靠口碑传播,用户会分在微博上分享交通截图。

4.分析用户真实需要什么,不是避开堵车,而是节省和有效利用开车时间的工具。

5.路况UGC:主动众包(用户分享)和被动众包(根据用户移动位置的数据采集)。

6.数据采集存在延迟,传统电台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成本高,路况电台可以控制在半分钟之类。

设计元素的应用条件

讨论方案时,设计师常会提议,某产品的某个元素(如按钮或功能)设计的挺好,设计存在很多可能性,发散思维时不论对错。但实际应用时,要考虑元素的应用条件,切不可随大流,盲目地照搬套用。选择最合适的设计,而不是最流行最酷的,围绕品牌特性做设计,让产品形成与众不同的气质。

比如错误的提议:现在流行Metro风格,我们也这样设计吧。

较好的提议是:Metro风格适合内容型应用,弱化按钮的UI元素,突出内容本身,而我们是工具型应用,主界面需要突出某个按钮或引导用户执行某项操作。

侧边栏

1.增加界面的可视化主体区域

2.操作比常规的标签栏导航麻烦,需要二次操作,侧边栏不适合频繁切换,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界面(如Timeline)

3.标签栏导航内容一目了然,但侧边栏需要用户记忆成本

4.标签栏导航一般5个,而侧边栏可以显示较多信息

5.侧边栏有利于减少界面层级

6.侧边栏的内容过多时,一定要分类,便于用户查找

快捷按钮

1.增加内容的可视化区域

2.适合放置同类按钮(拍照/签到等功能)

3.不适合需要频繁切换的导航操作,优先保证效率,而不是酷炫

4.不适合放置过多选项

思考:淘宝左下角的按钮设计是否合适?

订阅功能

1.操作成本高,用户理解产品架构,查找发现和组织自己喜欢的内容

2.对内容要求:足够的复杂和繁多,常规的首页内容展示无法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

3.订阅之后内容有持续更新

4.更适合平台型产品,比如Flipboard

[晓生采访第九期]XDash:“云同步”概念太过超前

1.先介绍下自己吧。

@XDash,魔都挨踢男,曾在盛大文学和创新院任职,现在一家小而美的互联网创业团队继续学习。业余折腾博客同步控三年半。晓生的学弟,因初出茅庐在晓生博客获益良多,故也非常乐于通过这里,将我的一些浅薄思考分享给读者朋友。

2.为什么对“同步”那么有兴趣呢?

出于实际需求、行业判断和个人恶趣味。

实际需求:我的电子设备比较多,平时会根据不同场景选用不同的设备来工作/娱乐,因此为了降低平台切换成本,会优先选择有同步功能的产品。

行业判断:三年半前(我刚开始写同步控那会儿),已明显能觉察到移动互联网处在爆发前夜。移动设备的高速增长趋势、平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用户使用习惯的逐渐迁移等,都需要一个从桌面到移动的无缝迁移方案,而同步就是为此而生。

恶趣味:本人是科幻电影/动漫/特摄爱好者,类似同步的技术在这些作品里其实早已屡见不鲜,而且,耍起来都超酷有木有。

3.同步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场景呢?

在办公室的工作电脑上处理一半的文档,直接同步回家里的私人电脑方便继续加班(好苦逼);乘坐火车出差途中,客户临时要求改动方案,掏出 Pad 改完,立即同步给所有业务伙伴以确保版本最新;中小型团队之间,跨地域的文件共享和协作;还有临近考试,把没背熟的公式定理录入 Evernote,考场上悄悄掏出手机…(喂)

4.云计算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同步和云的关系是什么?我理解是同步是云重要的功能。

乔布斯认为,Dropbox 只是一项功能,还谈不上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同这种观点。

同步这个动作本身只是一个开关、一种机制,负责将赛博空间一端的数据传双向传递给另一端(也就是经常被拿来炒概念的“云、管、端”中的那个“管”)。而这些被同步的数据如何利用、如何发挥在某一适用设备/场景下的最大价值,才是最终目的。

所以同步本身并不构成核心竞争力。几年来我已看过不少主打“云同步”噱头的移动项目(比如手机联系人同步)搁浅,究其原因还是不知道同步完这些数据该怎么用。——所以炒概念没有意义,落地才是实际。

5.DropBox的体验很好,学习成本非常低。你认为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决定因素当然还是产品稳定好用,又简单。稍微外围一些的因素也共同奠定了它今天的成功,比如美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的成熟、用户需求量足够大、开放 API、创意的营销方案…当然还有一些运气和对手的败笔,可以参见我此前翻译的这篇八卦文章《Syncplicity 创始人的血泪控诉:为什么 Dropbox 比同类产品更受欢迎?》

6.国内也有相关产品,比如百度云和金山网盘等,你最看好哪款产品?

巨头里,百度和腾讯最有实力,这种实力来自于产品基因和市场能力,相比之下其他大公司的都或多或少有欠缺。国内小团队里,比较看好云诺。

7.你认为,衡量百度云这样的产品核心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可能需要从产品团队角度和普通用户角度来分别回答。因为至少目前在我看来,对中国最广大的普通网民用户而言,“云同步”这个概念依然太过超前。大部分用户仍然将理解停留在“网盘”层面,相应的用户行为也仅表现在普通的存储相片、音乐、电影,或是提供外链扩散。同步依然是偏小众的,会与主推“云”概念的团队预期有落差。(晓生:设计手机通讯录时发现,大部分用户无法区分“同步”与“备份”)

对产品团队而言,我认为现阶段核心标准可以是衡量用户日上传文件的数量。这个标准既反应了用户真实的活跃度、留存度等数据,同时又为抢占用户习惯、提高平台迁移成本服务,且云端文件越多“秒传”得就越快越有优势。(晓生:对于“秒传”我的期望是,将文件拖拽至云产品界面中,打开手机不用查找立即看到新增文件,哪怕这个文件还没开始下载)

对普通用户而言,现阶段他们眼中的首要标准还是空间足够大、速度足够快(但潜意识里服务商的品牌要靠谱)。

8.面向普通用户的云产品,有发展趋势吗?目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你估计再过几年,这些产品才会发展成熟成为主流应用。

有啊,太有了。设备推出再丰富一点、平台竞争再激烈一点、市场教育再便宜一点、大家手里的银子再多一点(以上四点简直是一定的),云产品的需求毫无疑问会水涨船高。

近两年的移动互联网项目虚火过旺,今年退烧后格局洗牌,大公司相对有优势一些,但仅指的是面向普通大众网民的产品类型。一些垂直的项目还是有机会的。同步若视作一种功能,便不存在爆发一说,只与产品本身是否有必要加入这个 feature 相关;但若视作 Dropbox 这样的产品,那么中国网民要达到目前国外用户的接受程度,可能还需要2-4年。

9.移动和云有很好的结合点,电脑和手机因为设备的特性的原因,承担的作用也不一样,你以为手机的哪些特性可以被利用呢?

手机的“移动性”天生就是最大的优势,极大拓展数据的适用场景,为随时随地的办公/生活/娱乐创造了可能。当然,移动端相对更侧重于消费内容一些。

从功能增强来说,例如 Evernote 移动版通过 GPS 判断地理位置,能筛选出在当前所在地附近同步上传的笔记条目,于是方便将私人事务与公司事务区隔。

从交互创新角度来说,运用 GPS+加速感应,能够实现类似 Bump 的“摇一摇”文件互传;或是 GPS+陀螺仪+拖拽操作,实现从小屏幕直接拖拽文件到大屏幕。

从附加贡献来说,对于手机最重要的身份识别资源——号码,通过云端同步和智能匹配,也能为打通其他服务的真实用户账号体系做贡献(虽然也常常被邪恶的产品利用)。

10.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数据传输和快速同步的问题,比如想小文件(如一张图片)从电脑传到iPad,用DropBox等产品速度太慢,最近用“消息速递”,有其他产品推荐吗?

如果因为速度原因暂不考虑国外产品(包括 iCloud 本身),那么国内目前主要就消息速递稍微有点知名度,但他们也转去做“有声照片”了,足可见这类需求市场是多么狭窄 ╮(╯▽╰)╭ (其实还有家叫快牙的,我在等他们发布电脑和 iOS 版)。

虽然我跟晓生有类似对速度方面的需求,但目前我也只是苟且地用国内云存储服务作为中转,尚能忍受。

如果对国外服务速度不介意,想要的是方便,那我还是倾向于什么样的数据格式就找专门的应用来解决。比如剪贴板里的文件,有 Pastebot;To-Do List,有 Clear、Doit.im;日常记账,有随手记;浏览器地址栏的一条网址?省省复制粘贴吧,咱有 Chrome 。

11.你现在常用哪些同步工具?

云存储 x 3:Dropbox(私人文件)、云诺 Yunio(工作文档)、百度云(给爸妈分享日常生活照片) ;

云记事 x 2:Evernote(啥都存)、ByWord(写日记);

To-Do List x 3:WunderList(项目任务)、Clear(鸡毛蒜皮)、Doit.im(多人协作);

电子书 x 2:Kindle、多看阅读;

背单词 x 2:有道词典(英语)、开心词场(日语);

音乐:QQ 音乐(正从虾米迁移过来中);

漫画:布卡漫画(神器);

延后阅读:Instapaper;

浏览器:Chrome。

最近刷微博又添一枚新宠:WeicoPro,因为加入了转存到 Evernote 功能,比微博资深的收藏功能给力多了。

慎用用户引导

当你安装一个新的应用,用户引导(泛指首次使用时出现的欢迎页和功能介绍)会不会让你不耐烦。当你不受限制,潇洒地设计几张美观的引导图,自以为为产品增色不少时,得到的反馈确实很少用户会认真看,甚至让人厌烦。

当设计新功能,总会有疑问,新功能就应该告诉用户,万一用户不知道怎么办。用户引导成了补救之策,迫不及待告诉用户,你应该点击这里,不要忽略这个新功能。

槽糕的用户引导:

  1. 信息量太大,不要期望用户有耐心认真阅读,不知道也没什么,又不是游戏,不会的话没办法玩。
  2. 用户不知道如何关闭用户引导。很多用户引导图把关闭按钮设计的很隐蔽,只会让用户更加的不耐烦。
  3. 描述一些不重要的功能,比如分享,通用性的功能不值得拿出来炫耀,也不是产品的核心功能,虽然是趋势,但分享出来的大多是垃圾信息,不够有趣。
  4. 功能设计的不够直观易懂,非要依赖于用户引导会教育用户。
  5. 过度的美化用户引导,像有视觉冲击力的运营图,看似设计感很强但没有价值。

优秀的用户引导应该是阐述与众不同的故事,体现出产品的核心价值,告诉用户为什么要使用这个产品,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重要的不是功能,而是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