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模式》中对搜索行为分类为:
- 中途放弃。没有搜索到想要的结果。
- 缩小范围。输入更多的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
- 扩展搜索。与以上相反的行为。
- 珠型增长。从搜索结果中提炼出搜索关键词延展搜索。
这些是伴随着搜索而产生的用户行为模式,同样,每个网站或App也会有不同的用户行为模式,页面的呈现形式也会反过来影响用户行为。用户在查找内容时,一些人偏爱浏览,而热衷于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更喜欢搜索功能。
用户行为模式是从通过分析归类总结出来的,便于设计师理解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整体架构和在具体的界面中利用交互元素来满足符合情景的用需求。
《A Practical Guide to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中作者将用户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发现已知内容
一些情况下,用户在访问网站或者打开App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并且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如果是再次访问的话,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想要的,并且能在页面中识别出目标内容。
当找到想要的内容时,用户得到满足但可能不关心内容的来源,相反任务受到干扰时会用户感到沮丧。在国内,百度的视频约占2~3成左右的份额,用户直接使用视频搜索引擎去查找视频,他们不关心内容来自爱奇艺还是优酷,忠诚度也较低。
在视频网站里可以具体表现为:
-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笑傲江湖》,但电视台已经不播了,选择在网站上观看。
- 在电视端追剧,但因为某种原因拉下个别剧集,在视频网站补看。
- 打开爱奇艺App,观看或温故《泰囧》。
- 追美剧《绿箭侠》。
- 在地铁上,使用手机观看昨天晚上下载的《贤妻》
用户行为路径不相同,12345可能的操作方式是:进入电视剧频道查找、直接搜索、点击网站首页的焦点图、在播放纪录中续播和直接进入离线观看。但是同样的是,在进入网站前,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衡量架构的合理性是用户是否能通过较少的操作步骤达到目的。
探索
除了明确的目标,用户还可能随意浏览网站,看看最近有什么热门的电影,也许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用户在打开App前,甚至不知道该观看哪个频道的视频,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想看的视频。
探索行为不会立即结束,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之后继续探索,就像文前提到的珠型增长搜索一样。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用户想看某部老片,只是依稀记得部分画面,记不清电影名称,没有恰当的关键词,只能浏览、尝试通过标签筛选和观看几部影片,最终找到一部同样主演的电影,最终用主演的姓名搜索到想看的视频。
类似的行为还有:
- 学习如何挑选合适的衣服
- 定位喜欢的MV
- 挖掘主演的花边新闻
任务太宽泛,很难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因为无法提炼出关键词,搜索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页面中的相似内容的链接可以帮助用户探索和将内容之间建立联系。
如果有人期望更好的搜索功能,通过用户研究可能发现他们在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如何探索的用户很多,特别都在挖掘新内容,可以找出一些好的案例佐证搜索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
缩小范围
当挑选大量内容之后,用户会渐渐明白想要的内容并缩短探索范围。在这种情形下,用户已经在脑海中形成标准,并且能够识别出哪些内容符合标准。在某些情况下,用户探索过程中才会想明白哪些是重要,并形成自己的标准,之后缩小探索范围。
比如:
- 想看周星驰的喜剧片,但看哪部还没又想好 。
- 已经有了食材,打开下厨房App研究晚餐可以做什么菜。
- 为老婆买礼物,已经知道她的爱好。
对于这种情形,最好的设计方案是筛选和分面浏览。筛选是用户定义的标准并呈现出想要的结果,分面浏览可以任何选择选取值,并总能得到一些结果。
对比
缩小范围之后,最终定位在2个或更多目标时,用户会对比相似和不同之处来做决策。
这种行为最常发生在购物过程中,当在2件衣服之后做出选择时,用户会对比价格、外型和买家评价因素。因此在针对这种行为做设计时,需要做好以下事情:
- 哪些标准和特征对于用户而言更重要。
- 用户如何做出最终的决策,可能与最初的标准并不一致。
- 好的筛选器,帮助用户缩小范围。
对比界面挺难设计,同时非常重要,在此用户将决定购买或离开,针对对比行为的用户研究、迭代设计和可用性测试是网站或App成功的关键。
以上四种行为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不同类型的网站或设备,行为的占比并不相同,甚至需要通过卡片分类法和数据分析重新定义。
电商网站,购买转化率不到5%,而移动视频App播放人数与访问用户的比例超过50%,也就是说一般以上的用户是产生播放行为。一方面视频需要达到最终播放点击的步骤很少,甚至只有1步,而电商需要选择、了解商品详情、购买和支付等行为;另一方面用户访问购物网站时,很多用户抱着“逛”的心态,看视频目的相对比较明确,特别是移动端用户。即使没有目的,在浏览过程中也会产生播放行为。
那么移动视频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呢?不便多写,以上行为模式无法完全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