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移动应用的界面设计基础知识

注:实习生wenli对本文皆有贡献 

最近处于项目需要,开始研究儿童产品的界面设计。在此之前,对儿童如何使用移动产品和如何设计知之甚少。优质的移动应用,为儿童带来乐趣的同时可以帮助儿童认知事物。越来越多的儿童使用移动设备,接触虚拟社区的时间甚至早于真实世界,如何设计儿童产品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简单地从视觉、界面层级关系和交互等方面分析儿童与成人界面之间的差异性。

颜色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儿童家具明显有别于其他家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颜色,这是因为儿童视力到8岁才能发育完全,对色彩的认知也是从简单的三原色开始,儿童偏向于喜欢高纯度和高明度的原色。

iPad版奇艺动画片的启动界面以品牌绿为主,配合多种红蓝黄等颜色,整体写实蓝天绿草地的真实意境,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

线条

儿童家具一般有保护措施,避免儿童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被误伤,界面设计同样如此。避免繁杂的细节,边缘通常使用圆角处理。

 字体

家长通常担心儿童使用电子设备影响视力,界面中很少使用小号字体,电子书字号通常比成人界面大2-4号。而奇艺动画片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儿童通过卡通形象可以轻松识别内容,相比较故事书而已,文字并不是那么重要。

声音

个别界面无法避免使用文字时,奇艺动画片增加了声音提示,巧妙地降低儿童的阅读难度。

故事书通常有阅读声音,一方面是儿童的识字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儿童注意力通常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有趣的界面辅以声音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

随意点击

儿童对于界面是否可以操作没有明确的概念,以探索性操作为主,在既定的任务中需要避免儿童随意点击导致界面跳出或者误触发其他操作。奇艺动画片在播放时可以锁屏,退出播放需要较高成本儿童不易学会的长按操作。

个别电子书在设计时不是有意地避免这个问题,而是利用儿童的探索性操作触发动画效果,鼓励儿童点击界面中的物体,增加的界面的趣味性,但这种设计的实现成本很高。

如不需要儿童点击操作也能正常执行的任务,比如电子书,界面中的按钮通常采用半透明设计,避免吸引儿童去点击。

如可能,操作尽量放置界面上方,有效地防止儿童的误点击操作。

布局

儿童应用的界面设计比其他简单的很多,故事书是线性的按页码播放,奇艺动画片的主要界面只有播放器和选择动画片,层级关系简单。

小结

除了以上的内容,儿童界面设计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细细推敲,比如:

      1. 强化点击反馈
      2. 增加进度条的趣味性
      3. 过于显眼吸引儿童点击但容易遭家长反感的广告
      4. 避免搜索
      5. 对于低年龄儿童避免界面的滚动操作

不再一一以界面案例举例说明,这些只是基础知识,最重要是掌握儿童的操作行为规律,更多内容请关注iPad版奇艺动画片的界面设计。

[晓生采访第六期]Elya妞:保持学习的心态

1.先介绍下自己吧。

大家好,我是elya妞,本名陈莹,百度无线用户体验部资深交互设计师,负责百度通讯录、百度hi的设计管理,是http://elya.cc博客的作者,专注于移动应用体验设计。

2.虽然对你比较了解,但想听听你的学习方法。哪些学习方法你认为比较有效?比如下载和研究无数移动应用,写博客?

我的学习方法分阶段有所不同,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只能通过阅读海量书籍和行业博客获取知识,我的入门读物主要是《就这么简单:Web开发中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Don’t make me think》、《简单法则》,后来关注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之后,最喜欢的三本书是《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Tapworthy》、《AppSavvy》。

因为书籍对于知识的沉淀来说,需要时间,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今早了解新的知识,所以关注资讯和博客也是我提升交互设计能力的一个方法,Smashing MagazineLukew是交互设计师不得不关注的网站。另外就是对于应用的深入研究,我每天都在下载新的应用,仔细研究应用的结构和细节,Android和iPhone上都装了上百个应用,预测他们每一次更新的内容,然后不断佐证,逐渐培养自己的产品设计判断力。

写博客是一种沉淀方式,定期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写下来分享给别人,对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是一种进步。

(晓生注:Lukew.com是移动交互设计必看的博客,对本人影响很大)

3.为什么热爱移动应用交互设计?

过去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已经有一些成熟的模式,站点地图、栅格系统、面包屑导航、鼠标悬浮等等,我也很喜欢,但是当触屏智能机出现之后,我们发现交互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太大了,虽然小屏幕限制了内容,但是却因此更需要合理架构、清晰的流程,除了页面跳转之外还有太多的手势交互、声音交互、传感器交互值得研究,所以就义无反顾的投奔移动互联网浪潮了。

4.你如何判断交互设计方案的优劣?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聊这个话题《手机产品交互设计评估方法》,交互设计方案除了要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之外,还要符合产品定位和商业价值,当然体验是我们的主要衡量维度。那么我看到一个交互方案的时候,会问这样几个问题,架构是否清晰?流程是否清晰?控件使用是否准确?信息传达是否到位?这些问题是给交互方案做基础评估的,再进一步来看,就要评估创造性和体验提升度了。

5.移动互联网其实挺浮躁,你是如何让自己静心来研究具体问题的?

浮躁吗?其实我心态还挺平和的,不管做什么项目,我的思路都是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产出具体设计、开发落地、验证方案、总结沉淀、迭代修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我认为是发现问题和总结沉淀,有痛点才有所为,有总结才有所知。

做项目如此,做研究也是如此,当我想到一个topic的时候,先评估这件事是否值得研究,然后去广泛的寻找资料,最后找到解决方案,沉淀分享。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只要你有料,听你汪汪的人就多。

6.有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尝试过哪些方法?

一些常见的设计方法都有尝试在项目中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是概念模型、站点路径图、卡片分类、白板法和故事风暴,都比较适合敏捷设计,最喜欢的是故事风暴,找到目标用户,针对目标用户可能经历的典型场景去分组讲故事,寻找可能的痛点,最后给出概念设计。

为了验证这些场景,用户研究人员会辅助采用田野研究、魔物实验等方法吗,非常有意思,设计变得有据可循。

7.在你看来,新入行的交互设计师容易犯哪些错误?

认为自己是做交互设计的,不该效仿别人,别人不应该干涉自己的设计,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交互设计不是憋大招,也不是创意取胜,而是建立在对产品战略目标、技术实现代价的基础上,给出的最优解决方案,需要有足够的前置沟通,了解项目背景、了解技术能力,在做提案的时候,也要保证充沛的沟通,提前获取认同,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最后拿到的是一个靠谱的方案,并且逐渐建立信任,获取好感。类似的错误还有怨天尤人抱怨交互没有话语权、只顾着想效果不知道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因为担心自己是新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接需求做需求从不做项目总结等等。

8.交互设计师对专业背景有要求吗?

科班出身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也很喜欢科班的同学,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好的方法,但是科班学到的那些东西,只能帮助你具备很好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但如果无法结合项目,那基本上算是白学了。而且放眼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行业变迁是日新月异的,比如要保持对应用和趋势的敏感,逐渐你会发现,什么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不管是不是科班,身处移动互联网,一定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积极沉淀总结,持续的进步。

9.设计师可能不断地遇到瓶颈,你最近有遇到过吗?如何克服的?

都会遇到吧,不止是设计师,我会经常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如果一段时间发现自己都没有进步,应该是自身成长的方向把握错了,比如这一年来,我把投入在交互设计上的精力逐渐剥离出来一些,开始学习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这样可以很好的把个人价值转化成团队价值,提升设计团队的作战能力。不过还是会有些你决定不了的因素阻碍你的成长,这种时候,除了调整目标之外,只能想办法改变环境了。

10.你对优秀设计师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吗?具体是什么?

我心目中有两类设计师都比较优秀,一类是综合能力很高,对产品对市场对技术对趋势都非常了解,可以准确的给出一个最优解决方案,合理的控制项目进度,有效的推动执行,并把握整个设计循环,起到绝对主导作用,这类人,自己可以掌握设计的话语权,不会抱怨设计没地位,因为他们跟各种角色都有共同语言,都搞的定;另外一类真的是交互奇才,有些自己独特的特质,也许不专业,也许不理论,也许不善谈,也许不强势,也许不了解产品和市场,但是他们真的可以拿出非常棒的设计方案,用方案本身来说服他人。这类人需要一个靠谱的指引者帮忙找准方向,推动方案落地。

11.你认为设计师应该学会推销自己吗?

当然,设计师设计自己比设计产品还重要,如果没有个人品牌,很难把设计品牌价值最大化,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好是依托好的作品来推销自己。

12.如何看待设计师的话语权问题?你如何为团队赢得话语权?

这个前面有回答过,设计师最爱抱怨的就是没有话语权,因为PM会对产品整体负责,设计师有时候不得不屈从与产品的战略方向或者开发密度,来妥协设计。不如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话语权是给有影响力的人的,只有在你足够专业、足够睿智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影响力,这里的专业和睿智拼的不是经验,而是你的思考深度和你对产品的了解。如果你都不用自己的产品,不了解用户的需求,也不调研自己设计的实现代价,你如何去说服别人来实现你的设计呢?

我们也跟PM讨论过话语权的话题,目前为了让团队可以主导设计决策,我们制定了内审制度,设计师要组内pk,必须说服所有人,改到我们自己满意,才是一个我们可以组团去推销的设计。

13.在我眼里,你善于沟通,这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实际项目中沟通能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其实我性格里内向的因素居多,特别喜欢宅在家里,可以一整个周末一句话不说,但是互联网是一个重合作讲团队的领域,必须要主动去跟人打交道。

所以,我会刻意练习自己的主动沟通意识,在PM提需求之前,我就已经对我们要做的事情心里有数了,在有个设计雏形的时候,就去找其他角色商量,寻求认同,最后提案的时候,往往已经达成了线下的一致意见,所以推进起来都比较顺利。至于设计小团队,经常在一起pk彼此的方案,风暴好的创意点,是提升设计热情的好方法。只要有合作,就一定是求同存异,找到共同目标,一起努力,肯定错不了。

14.设计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设计也要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接需求。每个项目之初我们就会有一轮竞品调研和趋势追踪,设计先行提供创意提案,可行的方案纳入迭代;设计阶段我们采用了精益设计的方式,先定大的架构和风格,然后按模块提交设计;开发阶段每天都有提测,我们每天跟进做真机效果回归,反馈设计优化需求;上线之后收集用户反馈,进行可用性测试,为下一轮迭代寻找设计需求。

15.最近专注研究哪些内容?

最近关注的大的方向是AgileUX、项目管理、数据分析、运营推广,小的方向是语音交互、模式识别、增强现实、响应式设计,呵呵,这么一说忽然觉得自己还不够专注。

目前最想深入研究的可能就是模式识别了,通过人脸识别、图像识别、二维码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等我们能做些什么。

设计师的成长

近期组建新UED团队,和不少设计师聊职业规划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是设计师自身能力欠缺,浮躁不够踏实,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设计师,满足不了项目需要。

研究过互联网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也向同行请教过,结合自身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心得:

1.磨练自己。尽量参与更多的项目,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多出设计方案。设计没有捷径,有时靠的是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平时的练习。先入为主的想法通常不靠谱,要挖空心思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2.热爱自己的产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产品,如果你下班之后都不会使用自己设计的产品,那肯定是做不好的,纯属浪费时间。

3.多解决问题。如果只“维护”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产品,遇到的困难会比产品发展早期少很多。设计师的经验来源于解决问题,不在于你绘制了多少张原型图。有设计难题和探索前沿性问题时让人兴奋,这意味着其他设计师也将遇到同样的问题。

4.要比别人勤奋。当你有比别人更努力更专业,会被赋予使命去解决繁杂问题。公司的机会从来不会平均分配,优秀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们需要有经验的设计师,但也看重设计师是否能利用业务时间学习。勤奋的设计师可塑性更强,我们更愿意分享积累的设计经验。

5.掌握主动权。不要指望安心做好手上的事情就能获得提拔,你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些超出预期的工作。

6.向榜样学习。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更专业能力更强,职业成长比别人更快。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就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如果能遇到一位好的职业导师,那会非常幸运。

7.不要安于现状。不要以为自己只适合某项事情,多去尝试,对自己要有更好的期望,甚至要有一定的职业企图心,敢想敢做。

广告:

1.奇艺无线UED招聘高级视觉设计师一名,实习生两名,邮箱dannny.dai#gmail.com。

2.产品组招聘产品经理一名,要求有能力单独负责产品。

3.iPad版奇艺动画片,为3~12岁小朋友精心打造,点击进入下载页面。儿童产品非常有趣,移动端成熟的儿童的产品非常少,他们的行为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未来有机会分享一些设计心得。

[晓生采访第五期]许江:臃肿的设计教育

 

@许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读博士

1.老同学,做个自我介绍吧。

本人2009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接着在江大当了两年的兼职教师,目前正攻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系统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我算是一个老江大了,从03年本科开始在这里读书,今年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

2. 现在具体在研究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

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设计教育这一块儿,具体来说来,主要研究点在艺术与工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期望解决目前困扰学界的关于工业设计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综合培养的问题。目前尚处于调研阶段。

3. 现在大多的工业设计研究生转型做交互设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新院长辛向阳老师也是研究交互设计,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对于这个专业,由于本人并未涉及,所以不好做过多的评论,只能谈谈自己所见所闻的感受。在我看来,交互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其实牵涉到多个领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吸尘器需要工作,你必须要按动开关,当你按动开关的时候,你就和吸尘器产生了交互,针对这样的设计,就是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一种类型)。不过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家(特别是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交互设计,指的就是界面交互设计。大家一提到交互设计,往往想到的也是界面、UI之类的交互设计。

对于目前多数研究生转型做交互设计,在我看来,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1.大家普遍认为做交互设计就是做界面设计、UI设计,做这些设计比做实体设计容易,实际上呢?我想业界的朋友应该更有发言权吧。

2.交互设计师的薪资相对来说比较高。

3.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对于交互设计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状态。

4. 你为何能将对工业设计的热爱保持到现在?

坦诚的来讲,由于没有在设计公司,或者企业的设计部门呆过,所以目前对工业设计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我的不少同学、朋友都在经过几年的高压环境后选择了放弃,虽然我平时也做商业设计,但是在学校里面毕竟不像公司,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尽管同样要面对难缠的客户,但至少背后没有一群指点江山的BOSS。总的来说,目前做设计,除了维持生计,还能给我带来乐趣,所以对它还抱有热情。

5. 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要么转型要么出国继续深造,在国内,工业设计师的发展是否将面临很多问题吗?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由于在学校教了两年的书,对于学生就业这块儿还是比较了解的。像江大这类级别学校毕业的学生,目前很少有学生愿意去设计公司工作,因为大家都觉得设计公司成天加班待遇也不高,所以大家纷纷选择大的企业的设计部门,结果发现,还是要加班,不过薪资待遇确实要好些,福利要好些。

当然,现在确实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并且成逐年递增的趋势,不少学生第一年出不去,在家准备一年接着申,但是需要提醒广大申请者,留学回国后,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想留在国外,更难。这些年不断有学生向我打听出国留学的事情,我往往首先问他(她)一个问题:留学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目前国内的设计公司都在抱怨招不到理想的毕业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深圳的嘉兰图设计公司,07年来我院招聘的时候,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其中不乏尖子生。而最近一两年呢?一个人也没招到。其中一点原因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了,我想再说说另外的原因:一方面,目前很多设计公司确实存在疯狂压榨设计师的现象,而学生找工作肯定需要四处打听,一旦听自己的学长说,一周上六天班,每天加班到10点,你说,这个学生还敢去吗?另一方面,不少设计公司在员工福利方面做的很不到位,基本的社保医保都没有,虽然有些公司美其名曰把买医保社保的钱直接打到了员工的账户,让员工自己买,但是傻子也知道吃亏的只是员工而已。

当然,在我看来,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还不是出在业界,而是在学界,保守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400所以上的学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或者产品设计相关专业),每年培养数万工业设计毕业生,据我了解,除了西藏没有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或者产品设计相关专业),其他各个省份都有开设,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等地区皆有。

记得08年在上海参加一个展会,当时碰到了西南地区一美院的一位老教授,他坦言,他们学校每年有60名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能够找到对口专业的学生大概只有10%,并且需要到沿海一带才行。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现在国内整体工业设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因为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为学校创收。去年底在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还有一位中原地区学校的老师向我打听我院有没有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他们想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想招老师。“为什么要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得到的回答是“院领导认为工业设计专业这两年报考的人很火爆,很有市场。”据我了解,目前国内还有部分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军人物,或者系主任,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这样的培养团队,你能期望他们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想要改变目前国内工业设计学生就业难,设计公司招人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工业设计教育的问题,或者说是设计教育的问题。在我看来,设计专业不能在扩招了,应该做减肥运动了!!!

6. 当年毕业我也本可以选择当老师,但感觉职业发展缺乏变数,放弃了。你为什么那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乐趣和成就感在哪?教学过程中最让你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高三复习阶段,曾经在班上主讲过立体几何方面的题型解法,每周都要给同学们上一次课,并且总结出了找二面角的方法,同学们受益匪浅,使我很有满足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心中就萌发了当老师的念头,美术高考的时候,我报了江大的同时也报了西南师范大学,心想考不上江大就去西师,毕业后当老师。

应该说我是比较幸运的,能够在江大这样的环境中有过教书的经历,江南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都是100里挑一的好苗子,在这里上课,你几乎不用担心学生上课不认真、作业不积极完成等问题。当然,学生对于老师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中和下课后向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在课余时间或者平日里找上门来让你指导设计。

让我最欣慰的是,在学生群中有一个好口碑,不少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也期待上我的课。我的成就感在于每当看到学生完成了一个好的作品,或者拿到了重大比赛的奖项,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最让我高兴的是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和支持。

7. 在你看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更为优秀?

在我看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首先看他的品行是否优秀,学做设计之前先学会做人,如果一个学生人品不好,设计能力再好,未来的道路也是很难走得。其次我认为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平衡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多个事情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有条不紊的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目前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就是造型能力的不足,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忽视,学生也不引起重视。在我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本科教学,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驾齐驱的。

8. 聊聊设计本身吧,分享下最近做过的设计吧?在学校的时候,看你天天带着个绘图本,随手画草图,这个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在各个阶段画的内容也会不同吧,比如早期重点连线条,熟练之后画造型等。

研究生毕业这几年接触的设计门类比较杂,五花八门,最近一直在搞一个大的设计,是一艘春秋时代的仿古船设计,由于涉及到商业保密问题,另一方面这也不是我自己独立的项目,所以抱歉无法向大家展现。

关于我的草图本,大概是从大三开始使用的,其实大一的时候也有做类似的事情,想到什么设计就记录下来,但是没有装订成册,而是零星的散纸。对于我的手绘,我自认为并不算优秀,和真正的高手比起来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我目前已经画完了四本,现在正在画第五本,一开始画的时候,主要是自己的想法,后来慢慢的变成了收集别人好的想法和造型,到后来又慢慢的侧重于自己的设计想法的再现,这其中手绘的风格和手法也有所变化,一开始的时候画的比较随意,后来慢慢的画的比较死板,再到后来放得比较开。

9. 读研时,张福昌老师讲他如何设计水壶,一共画了2000多张草图,当时的想法是做设计没有捷径,只能靠勤奋的练习。你觉得做设计有捷径吗?

我觉得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在于你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设计过程,少走弯路就是捷径。当然,勤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积累是不可能有灵感的火花产生的。在我看来,设计做到一定阶段,比拼的就是你的经验,而经验来自于你的积累,所以我常常给学生说要重视在校期间的积累,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

10. 你的设计灵感来源是什么?

上面已经提到了,我的灵感来源主要是在于平时的积累,以及和有经验的设计师进行必要的沟通。联想能力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把眼前看到的事物和脑袋中积累的事物相联系,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想法。

 11. 你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目前自认为比较拿得出手的设计应该算是现在作为瑞士文化基金会(Prohelvetia)和瑞士科学技术中心(Swissnex)官方纪念品的Milkhorn glass 牛奶杯的设计了。

这个设计是07年在瑞士参加WUZU workshop时的成果,当时的主题是:瑞士纪念品设计。在这里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作品产生的过程:当时在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瑞士学生告诉我他打算将瑞士的乡村放进杯子里面,注入水后有一种海底世界的感觉,这一提议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告诉他为什么要放乡村呢?为什么不放一座山在里面呢,当你喝完牛奶的时候,牛奶会残留在山峰上,这不就是一座雪山了吗?众所周知,瑞士吸引游客的头牌是阿尔卑斯雪山。后来我想了想为什么会联想到牛奶,估计是在瑞士时每天早上都能喝到可口的牛奶的原因吧。

12. 在你看来,什么是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

在我看来,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应该是:外观美,质量好,安全可靠,符合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具有积极的消费意义,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

13. 苹果产品的造型如此简洁,你觉得它的设计是变复杂还是简单了?

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苹果的设计非常简洁,把产品外观设计变得简单了,但是随着苹果一代一代的推出新品,我反而觉得他把设计做复杂了,为什么这么理解呢,主要发现,在这么简单的造型上再想做出更好看的简洁的造型越来越难了。

 14. 工作之外有什么爱好,最近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吗?

由于目前还有繁重的学习压力,所以在不忙设计的时候通常是在看书。自己最大的运动爱好——篮球已经很长时间没摸了。最近准备要重新出山了,活动活动了,再不活动,就要奔着160斤去了。

 

[晓生采访第四期]无明:淘宝UED的发展

@无明,一淘无线产品设计团队负责人,9年UED从业经验

1.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傅小贞,淘宝花名无明。现在在一淘UX移动负责无线的产品设计团队,浙大心理系工程心理学硕士,本身的专业领域是交互设计与用户研究。

有9年的UED从业经验,经历了我国的UED发展的整个过程。在伊飒尔和UT斯达康等地从事过用研与交互设计的工作,在移动研究院和淘宝无线组建了UED团队。

2.可以介绍下淘宝无线产品的发展吗?个人比较关注淘宝无线端产品,09年做过淘宝手机,手机站的设计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淘宝无线交易额达到上百亿。

 

淘宝无线产品的设计也是先从WAP网站开始,客户端紧随其后,并且在全线各个平台都推出了主客户端,进而推出无线开放平台,为淘宝无线客户端的爆发提供支持,使淘宝无线的生态环境更加的合理。

当前,淘宝无线的交易额已经超过百亿,并且还在快速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淘宝无线将会在无线领域给手机购物提供一个标杆性的模式。在设计上,在经两年多的发展后,也会日趋成熟。产品越来越后,也会逐步去走全平台统一的设计方向,当然也需要做很多地技术和实现探索。

3.个人认为,淘宝WAP站的设计在国内领先水平,过去一年有哪些变化吗?未来会如何发展?

淘宝WAP已经有两三年的发展,2011年最大的变化是对产品适配性进行了一个全站性的设计,使不同用户的手机屏幕多样性的前提下,产品界面都能较好地适配,有效地提升用户的体验。

当前的趋势可以看出,各个公司都在对移动触屏网站的使用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在WAP站设计上,也会把更多地精力逐步移到触屏WAP站的设计中。类客户端化的Web APP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设计上也会走简、平、淡的方向。

4.手机端屏幕比电脑更为复杂,淘宝是如何保证在各种终端上体验达到最佳效果?

这是一个复杂的适配问题,在PC上虽然已经有很大分辨率的屏幕,但是当前内容页面上还都集中在950-990之间,其他的区域都是留白或者背景的形式处理。因此屏幕适配还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手机,手机屏幕都很小,屏幕资源非常的宝贵,肯定全屏显示。但是,手机屏幕物理尺寸与密度千差万别,如何适配将是比较大的问题。对于WAP站来说,许多浏览器都提供了部分的屏幕自适应技术,但是适配效果不见得很好,需要把自身的站点内容与浏览器的特征和站点用户群的手机特性综合起来考虑。毕竟很多公司的用户群是有明确分类,不是所有手机用户都是自己的核心用户。确保核心用户的适配,然后在兼顾其他。

对于客户端,现在淘宝更多地精力放在iOS与Android上,iOS的适配相对比较容易,只有两个分辨率。对于Android,系统也提供了一些智能的适配方案与建议的方案,一般使用高清与非高清的两个版本居多。

5.淘宝UED也是行业内非常知名团队,可以介绍下现在发展状况吗?淘宝如何为设计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淘宝UED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组织了,淘宝旗下的三家公司都组建了各自的UED团队,分别是淘宝网、天猫和一淘团队,人数应该也已经达到了几百人。

在淘宝,每个设计师都会接触到非常多的项目,不同大小等级的项目流程都相对完善,能快速地融入到设计团队中,理解淘宝UED的设计流程。

淘宝UED经过了多年的发展,UED的知识沉淀做得也相对较好,交互、视觉、前端和用研都各成体系,使新手能快速地获得各类知识和资料。

淘宝UED也是一个非常活跃和开放的团队,各个团队都有各种分享会,如碳酸饮料会,懒懒交流会等大型专业的分享,各个小组也都会有各种高品质的分享会,也有专业的培训体系,会开各种设计和前端开发的培训课程。另外,公司也有较好的晋升体制,只要能力达到了,也会自然得到提升。

因此,在淘宝UED的各个团队内,都会有较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也可以让你更多地体验到设计的产品被无数人使用的快感。

6.新人在淘宝可以学到哪些内容?

上面也已经提到了一些,新人一般都会有师兄带,UED团队首先要了解的是:

1)先接触淘宝相关的业务,项目中沉淀的各类设计文档

2)熟悉业务对应的设计规范和设计平台上的标准化组控件

3)了解淘宝UED在项目中的设计流程

不同的新人,入职的时候也会知道他的优势和不足,一般会发扬他的长处,并且会针对性地给他指导一些短处方面的知识和培训。

我自己的团队,我们新人也会在师兄的带领下,快速地投入到一些小项目中,在项目中指导。

7.你喜欢招聘哪种设计师,或者淘宝欢迎什么样的设计师?

我想应该是各种类型的设计师都会欢迎,不同设计师特点各有不同,每个团队的需求也会不同。

如果要我说的话,我会非常欢迎:

1)对自己的设计目的能阐述的非常清楚的设计师

2)对自己的设计及细节精益求精的设计师。 

3)知识面够广    

4)性格开朗,沟通能力好

8.我喜欢收到精致的简历,作品集经过精心排版,可以看出设计师对待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认真的,你呢?喜欢什么样的简历。

对,简历应该能适当的表达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对于视觉设计师,可能会对这方面关注的更多些。

其他方面人才,哈哈,可能还是会看他的经历,招个人还是不容易的。

9.外界看起来,淘宝的设计师非常外向活跃,富有激情,真实是这样吗?我挺想参观下的。 

是的,非常欢迎来参观交流哈。

10.团队人增多时,不得不面临管理上问题,设计师通常都很有个性,如何有效的管理而又不会伤害设计师的个性发展。

设计师的管理确实需要一些更大的自由度,但是不是随意无组织状态。每个设计师有个性,有自己的工作方式,这需要支持。但是,不管怎么说,设计师都会在一个个的项目组内,对于设计和项目目标的融合,是需要设计师能更好地把握。

创建更开放的、富有激情的环境; 在遵循公司和团队制定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建立一个创新的设计氛围。

11.很多情况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经常看到一个苦逼设计师后面站着一群人指点江山的照片。 是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想法,但是,作为设计师,是专业的人群,对每个设计、每一点的改动,都应该是有目的的,都能说得出理由。当然,“指点”肯定是有的,但是一样需要理由,设计师也会忽略一些方面,是有益的补充建议,那当然需要接受;不然,肯定也不会接受。核心项目的争议点也会让用研介入,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测试来得出更精确的结论。

值得强调的一点,设计师需要给预估好时间与进度,把问题消灭在项目开发的前期。在设计之前,充分了解项目背景与目标用户及行为、数据,了解用户的使用情景,并有很清晰的设计思路,有理有据。 

12.淘宝UED是如何争取话语权的,有人认为淘宝是运营驱动的公司,设计会变为业务支撑部门,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运营驱动是很多公司都有的模式,运营也是为了吸引用户到来,运营本身也需要纳入到设计之中,这也是设计的价值之一。

当前淘宝UED基本上是会把对应的设计师进入业务部门成立一个虚拟的项目组,这样设计师本身就融入到了项目组中,能够成为产品的Owner,这是我们最提倡的模式,而不是游离在项目组之外,再去对项目干预。

当然,UED也会根据业务的走向、行业的变动、设计及前端技术的更新,提出一些设计的提案,去引导产品的发展。

13.除了主营业务,你们会在其他方向在做尝试吗? 

我们也会成立一个创新小组,在设计创新上给于支持,会让设计师们有机会去做一些创新的小demo。同时,一些前沿的点,也会支持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帮助设计的沉淀和提升。

对于主营业务外,根据团队的成员的兴趣,成立一些小项目组,进行一些创新项目的尝试,在很多业余时间来设计出一个好玩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