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Win8版

爱奇艺Win8版上线,新颖充满未知数的设计平台让人兴奋,简单扯几句:

Metro的视觉效果非常依赖于图片和文字排版,如果使用大图,一定要确保图片质量,设计时一定要使用APP中真实的图片效果,否则设计效果和最终实现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差距。

注意统一字体字号,视觉元素的排版对齐,利用系统特性做设计,抓住这几点就能设计出一个不错的Metro视觉风格APP。

Win8的交互比较新颖,虽让人有些不适应,但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平台的未来发展。展示海报图片、减少层级关系和缩短找片的路径等等,优秀的APP需要真正契合Metro的设计理念。Win8平台还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第三方APP能通过自身的创新帮助Metro走向成熟。

期待未来Win8的市场表现。

博客的误区

多位设计师曾对我说,准备搭个网站好好写博客,如何去做等等。时隔半年之后几乎没有进展,再问,难为情地回答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无法长期坚持。

其实这没什么,写博客只是业务爱好,当作任务去做,反而索然无味。但说的人多了,我开始怀疑博客这件事误导了他们。

首先明白一个事实:设计大师几乎不写博客!那么反过来,写博客能帮助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吗?不能。

前有设计师大师著书立说,现有博客微博等新鲜的传播途径,而不变的是,设计师之所以为设计师,只因为有成功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是设计师成名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博客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设计行业尤其是UED团队那么对博客如此的热衷?严格意义上讲,用户体验是很大的概念,它可以是商业成功的准则,也可以一种设计理念。设计师要打磨细节,而标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人要布道,向各个角色宣传用户体验的理念,优化合作流程和衡量最终的产品。

对于一名新入行的设计师,正需要积累知识和学习表现技法,增加项目经验,而不是花心思写博客。博客起到的作用只是积累知识,你如果希望有朝一日靠设计成名,完全可以忽略写博客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

博客的另一作用是宣传,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产品做的很烂,但博客很出名,让读者误以为这名设计师也很优秀。这也是个人想要摆脱的情况,当别人提起自己,希望是某某产品的设计师,而不是毫无意义的Blogger。

博客对团队宣传有帮助,扩大团队影响力。招聘时倾向于应聘者有博客,对于没有特殊技能的产品经理,博客是建立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分析产品,做做竞品调研,起码他看起来热爱思考。

但对于设计师个人来言,没有必要花过多的心思,有时感到可笑,一名视觉设计师不去画图标抠细节,却被施加任务写博客,痛苦之极。如果有表达想法的欲望,草图或者原型图等练习作品都是很好的途径。而多数被荒废的博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博主当时很无聊,不知道该些什么,那就学别人写博客把。

这会让人产生错觉,写好博客有利用自己的职业发展。可悲的是,当大家的产品一样烂,博客或许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帮助。当行业内出现优秀作品时,你会诧异地发现它的设计师之前是多么的默默无闻,毕竟大部分人是选择沉默。

自己有写博客的习惯,但写完就算了。现在会多阅读产品运营商业分析类的文章,设计博客一直看的很少,有些文章写出来时浪费自己时间也会浪费读者时间。

如果一定要写,可以试试用博客的方式分享以下内容:

1.收集归纳的设计资料。

2.自己最近设计的产品,分享设计心得 。

3.团队和行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但最好有自己的实践或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下次再有设计师问这类问题,我会告诉他:“与其写博客,不如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

爱奇艺WP7改版项目总结

本文作者:光华 & 晓生

从设计角度来看,此次改版主要以视觉风格为主,辅以架构和交互细节的调整。不便细说,省略几百字,简要的总结为:

  1. 遵循Metro视觉风格特点
  2. 围绕WP7特性做设计
  3. 优化架构,适当缩短找片逻辑,便于老用户快速找到播放
  4. 增加系统动效,提升流畅度

利用WP7主界面推送的特性,可以将电视机钉到首页,便于快速的查看影片的更新状况,符合WP7本身对于主界面的定义,解锁之后快速的决定操作任务。WP7对于主界面的定义更新Android的通知栏,但可承担的信息还是非常有限。

WP7由于平台本身不够成熟,可实现的功能较少,一般挑选最核心的功能。另外,WP7系统绘制比较受限制,偏向于遵循系统特性,对平台有补充作用的创造性设计比较少,导致WP7应用程序的可玩性还不足。

全景视图(Panorama)和pivot视图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有一定区别,Panorama更适合于娱乐性较强的应用程序。由于规范了图片和颜色的一致性,视觉整体效果大为改观。

WP7以图片、色块和文字为主,注意排版的对齐,但方式比较单一,有时无法利用一些辅助元素去强调交互操作或信息的重点。利用图片元素时一定要保证图片的质量,一张差图对界面的整体影响非常大。

[晓生采访第七期]翟莉莉:百度手机输入法引领交互的革命

1.请介绍一下百度手机输入法设计组吧。

大家好,我是百度手机输入法的UE Team leader。从2009年初,输入法UE团队参与设计,可以说我们是一路见证百度手机输入法诞生及成长的。

经过近3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集合界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工程师、运营设计师在内的相对完整的UE设计团队了。

2.输入法产品有什么设计上的创新之处吗?

我们做设计延续着百度一贯遵循的两个原则:创新和注重用户体验。

比如我们首创的“点划输入”率先使用在输入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输入效率,之后点划输入出现在国内同类产品,Blackberry 10和最近更新的谷歌拼音输入都引入了这一项操作方式。

最近的Android3.0版中,百度手机输入法率先提出“多媒体输入”的概念,“在输入文本框中根据需要插入图片、语音、地图、涂鸦、随写、二维码等,结合高端智能机一些特点,让用户可以通过非文字的输入方式进行输入,使得输入行为更多样化以及更迅速和便捷。

3.触屏手机输入法与按键手机相比,有什么交互不同点吗?

先说说下触屏手机和按键手机最根本的不同;

首先,触感发生了改变。键盘手机在输入时能够让用户明显有实体的触感,按键的形状、按键的物理尺寸、按下的反馈等等,对于用户来说都是有感知的;但是触屏手机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实体触感不强或不普及。

其次,键盘布局的变化性不同。键盘手机的键位布局是固定的;但是对于触屏手机来说,键盘布局、键位内容等都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键盘存在与否都可以改变,相比键盘手机来说布局不固定,变化多样性。

正是因为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导致交互设计关注点也不同:如何能让用户尽可能减少键位的记忆成本、对于不同面板间尽可能减少变化认知成本、降低不同面板间的切换成本,键盘布局的场景应用可变性等问题是触屏手机输入法交互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

4.百度手机输入法是如何提高用户输入效率的?

影响输入效率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比如:键盘的布局、热区的设定、词库的精准、界面的设计等,并且多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我们交互和视觉设计层面会通过降低用户不同面板间的切换成本、降低用户认知成本、减少用户输入成本(如多媒体输入方式),等多种改进综合提高用户的输入效率。

5.iOS的中文输入法一直问题多多,而目前只有越狱才能使用第三方输入法。与系统输入法相比,百度输入法iOS有什么优势吗?

首先只有通过越狱才能使用百度手机输入法这个概念并不对。我们已经和很多应用软件进行内嵌式合作(百度搜索、Weico、个信等),将百度手机输入法添加到合作的应用软件中,让用户可以不用越狱就能使用。

与系统输入法相比,百度手机输入法的优势在于:

第一:强大的词库。百度通过多年的积累,通过强大的技术,词库和词频经过海量数据的筛选,更为符合中文用户的输入习惯。

第二:云端输入的支持。不仅词库的强大,云输入功能的开发,更能够提高用户的输入效率

第三:提供多种输入方式。拼音、五笔、笔画、手写等等。

第四:九宫键盘布局。九宫的布局设计、点划的输入形式都使得百度手机输入法效率更高。

6.手机端为何要延续九宫格面板?和全键盘相比那种输入方式更快?

手机在设计之初主要功能是为通话进行设计,所以原始的键盘一般为九宫布局,后来随着手机功能的拓展,文本输入渐渐成为了主要功能之一,才有了基于九宫布局的T9输入方式,目前手机端延续九宫面板的初衷是为了延续用户的使用习惯。

至于九宫和全键盘相比那种输入方式更快,目前尚未有明显的结论,两者各有优劣,但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文输入使用九宫面板的用户占大多数。

九宫面板:优点键位增大输入准确率高,用户认知成本较低;缺点重码率较高。

全键盘面板:优点能够精确输入;键位小,用户误点击率较高,认知成本较高。

7.输入面板按钮的大小对输入效率是否有影响?

输入法作为一款工具性产品,输入效率的提高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按键的大小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按键的形状、颜色、热区等等都会对用户输入效率有所影响。

另外输入准确率对输入效率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可想而知,如果用户经常点击出错,那么输入效率一定是不会高的,反之亦然。因此不能孤立的去说输入按键对于输入效率有何影响,而应该综合各种因素,结合用户输入效率、输入准确率、主观满意度等多方面去提升。百度手机输入法就是结合各种因素,通过用户测试不断去优化和提升,当然我们为此一直在努力。

8.手机输入法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呢?

如前面所提到的,在Android3.0版本上创新性的提出“多媒体输入”形式,就是通过对用户行为分析得出的设计灵感,目前的“多媒体输入”还只是起步阶段,今后对于“多媒体输入”方式的不断完善会更进一步给用户输入带来快速和便捷。

“语音输入”我觉得也是未来输入法发展方向之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我们的输入法能够听懂我们所说的话时,输入将出现极大的改变,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将被接近。

此外“云输入”也必定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通过云端服务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效精准的提供候选词、各种同步备份,必定会大大提高用户的输入效率和使用体验。

另外还有更前瞻性的输入方式我们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关注。

9.输入法的logo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新版的百度手机输入法Logo是伴随着2.1版发布的。Logo整体采用熊头外形配以内部的米字格、毛笔和英文du的设计元素。

其中熊头外形以及红蓝颜色搭配的灵感来源于百度品牌的DNA,在左下角掀起一角,用来展现我们创新求变、力求完美的设计理念;在细节上,米字格的底纹能够看出我们颂扬传统文化,与历史保持统一;毛笔与英文du的融合,表达我们接过传承与发扬的重任,与你携手,我们一起书写新篇章的信念,以及我们的产品方向。

移动产品数据分析难点(1)

近期兴趣转向数据分析,先期通读互联网数据分析的理论,但使用在移动应用还是遇到有不少难题:

1.很难获得用户操作行为完整日志。现阶段数据分析以统计为主,如用户量、使用时间时长和使用频率等。一是需要识别用户,二是记录行为容易引起程序运行速度,三是开发成本较高。

2.产品缺乏核心指标,这需要分析人员足够的了解产品。产品有了核心指标,拆分用户操作任务和目的,分析才会有目的,否则拿到一堆数据不知如何下手。比如讲输入法的核心指标设为每分钟输入频率,顺着这个目标可以分析出哪些因素正向影响(如按键容易点击)和反向影响(如模糊音、误点击和点击退格键的次数)核心指标。

3.短期内可能难以发挥作用。数据分析需要不断的试错,很难在短期内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可能难以获得其他角色的支持。

4.将分析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或者设计。看过某应用的近四十个设置项的使用比例,修改皮肤使用率较高,而个别选项使用率不到0.1%,依次数据可以调整设置项的层级关系,重要的选项放置到一级强调显示,低于5%的可以放置二三级。功能使用率的分析是比较容易的切入点。

5.明确用户操作目的。功能对于用户而言,使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增加达到的目标的途径,用户思考成本增加,操作次数会增加,比如搜索。在应用中使用搜索可能说明用户没有通过浏览找到想要的内容,如果用户搜索热门内容,说明应用展示信息的方式出现问题。

6.考虑到运营需求。之前做过的工具型应用,设计的核心指标是提高操作效率,减少点击次数、等待时间和手指位移等,最快的时间完成操作。而一些浏览型产品用户的目的并不明确,大致有浏览、查询、对比和确定目标等四类用户行为,需要兼容用户目标不明确情况下操作,引导用户选择的同时还要在过程中展现更多的内容,刺激用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