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4):避免不必要的加班

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加班是面临的管理问题之一,尝试过以下措施:

1.避免不必要的会议。如非密切相关,设计师不参加会议。很少有设计师愿意开会,因为大部分内容和他们没有直接干系。

2.勇于说“不”。设计师吐槽最多的莫过于改稿,不怕工作量大,就怕反复修改设计。

需求不明确时,不进入视觉设计阶段,更多的是使用草图或原型图讨论。有时产品经理会说:需求没想好,先设计几张效果图出来看看。幻想基于效果图的修改,而不是花时间明确产品设计目标,这时候需要你站出来遏制这种不良的工作方式。

一些需求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一股脑的接受需求会让团队处于超负荷状态,不定期的工作任务梳理出优先级,优先完成价值高的设计。

3.减少紧急需求。其他角色有时会制造些紧急需求,比如“请下班前给出某几张设计图”,但离下班已经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了,他们错误地以为设计师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或者低估设计工作量。完成之后记得告知对方,下次请提前发出需求,言下之意:下次再这样可不会按时完成。

4.做好设计排期。如果技术经常催促需要切图标注时,设计团队会限于被动状态。最好的状态时能赶在技术研发前几天完成,给设计师留足时间探索各种可能性,甚至利用项目空闲阶段,做好设计的积累。

5.抓重点。设计师认为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这是非常好的工作态度,但从最终收益上来看是有差异的。产品细节的提升比一次性的微博运营图更重要,有时候设计师无意识地选择容易出效果体现工作量的设计。

6.设计规范。通用的流程如登录、删除和同步等不重复设计,一个全新的产品可以在主界面上保持迟疑,在这些模块上没有必要重新设计。

7.工作意识。不得不承认,不少设计师到了公司不清楚当天的工作任务。当进入工作状态时,时间已经可能已经过去一半,把工作“推迟”到下午,一旦有临时需求,那不得不选择加班了。

8.减少形式主义。设计师态度是认真的,可能会认真地写周报、写汇报PPT和包装设计方案,杂七杂八的事情可以避免,留出更多时间给设计。

晓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Appdesign

爱奇艺移动端UED负责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分享设计、学习与职业心得,立即扫描关注!

设计管理(3):需求不明确怎么办?

A:今天中午吃什么?

B:不知道呢,好纠结。

A:去吃火锅?

B:好啊,上次那家香港餐厅也不错。

以上类似的问答经常出现在项目沟通中,收到模糊的需求,完全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但给出一个选项后,会立即受到反馈。

设计方案伤脑筋,但在已有方案上批评指点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这种方法可以看做抛砖引玉,让对方开始谈论自己的喜好或想法。

产品经理提出需求时,记得多问一句为什么,如果描述过程中逻辑不清楚,到截止时间交出的设计多半面临返工。

需求可能来源于老板,产品经理只是传达但没有理解,界面改版怎么改?沟通过程中产品经理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但10分钟之后设计师带着画的一张很槽糕的设计稿去找老板。

老板: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原来的界面不够出彩,没有亮点。

好了,现在已经知道问题所在了。低成本的犯错,但能让问题得到聚焦。 

A:我有个想法,#¥%###@¥……

设计师:我有个馊主意……

A:这样不好,问题的原因在于##@#@#@!……

设计师: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晓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Appdesign

爱奇艺移动端UED负责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分享设计、学习与职业心得,立即扫描关注!

设计管理(2):设计师的牛脾气

设计师有很多优点,单纯、细心、热心肠、较真和富有激情,非常幸运能成为其中一员。但做项目和团队管理时,你会发现设计师都有脾气或缺点,或许你没有意识到它正在影响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05年还在学习工业设计时,常逛一些设计论坛,看看其他设计师正在关注和讨论的内容。让我诧异的是,每当一些设计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总会有很多的人吐槽喷口水。不是理性分析作品中的优缺点,而是一副“文人相轻”的气场。

然后这种情况一度也在我身上发生了,有了一点能力时,不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设计师心高气傲,很难服别人。

“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柳传志

 

A:这是某某画的icon,非常精致啊。

设计师:这没什么,也就写实技法而已。

A:你画过吗?

设计师:我不会。

技术领域的专家科班出身的并不多,设计师也是如此,那问题出在哪里?最优秀的设计院校招收的硕士生大部分从来没学过设计,为什么?

自学成才的设计师更容易保持专注和持久的热情,是在缺乏专业环境的情况下,必须学会谦虚,主动向他人请教。另外,设计本身需要多学科知识,除了美学和设计实践,我还学过材料学、心理学和机械制造等。

职业是长久的过程,科班毕业生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成才速度逐步放缓,而非科班的学生才开始加速度,这也不奇怪百度的首席产品设计师以前是名销售。做设计有科班之分,但是学校可没有移动互联网这门课。

如立志做个优秀的设计师,还要虚心向产品经理、技术和运营人员求教。

设计管理者对专业学习不要松懈,设计师们更崇拜架构师之类的专家,至于设计总监?设计师们会私下交流:谁能解释下,一个成功的作品都没有,那孙子是怎么混上去的?

这也是管理者出了难题,该如何管理他们?有一条肯定的是,千万不要指挥他们。

领导A:“那个谁谁,把颜色改下”。

设计师心想:改你妹。

领导B:“设计的很棒啊,能做的更好吗,好多同事都觉得那个颜色不合适”

设计师:“是吗?那我再试试”

主观的批评设计,不利用合作,只会让结果更为槽糕。当有明确用户反馈或数据分析时,可以合理的给设计提建议。当学会发挥他们的优势,得到的结果可能超出你的预期。

晓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Appdesign

爱奇艺移动端UED负责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分享设计、学习与职业心得,立即扫描关注!

设计管理(1):沟通与信任

1.提前沟通。要尽早的参与到产品的需求当中,在讨论过程中给出自己的专业建议。设计是整个团队的一部分,考虑的不只限于我应该做什么,而是可以为整个产品做什么。

设计与产品不可避免会有意见上的冲突,设计抱怨产品策略没有想清楚,强调流程上产品给出明确的文档之后设计再开始参与。如前期能帮助制定产品策略,会扩大设计的影响力。

好的设计师是半个产品经理,在讨论过程中,也是向产品经理学习的过程,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制定产品长短期计划,如何推动项目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对话1

产品经理:我遇到一个难题。

设计师:讨论下,看我们可以做什么。

2.多沟通。沟通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偏差,产品经理说,记得把某某页面改下啊。其实他说的可能只是某个按钮,结果看到效果图时傻眼了,设计师把整个页面重新设计了,还附带了一套设计理由。设计师善于发散思维,可能会用力过猛。

有些设计师不愿沟通,觉得看不懂自己高超设计技巧的都是白痴。还有一部分会埋汰猛干,不管之前与产品经理开会讨论确定的目标,到项目截止时,产品经理又傻眼了,完全没有按照计划执行,设计师开始解释,之前讨论的不合适云云。当有新想法时,尽早沟通,切勿蛮干。

3.理解产品目标。设计师有时会给产品经理留下印象,难以沟通,不按预期设计。设计师则认为产品什么都不懂,思路不清楚。作为管理者,需要与产品明确职责,让设计师有空间发挥专业能力,也要学会理解产品的指标(如流失率和登录率等)。如果产品经理正在发愁完成本季度的指标,大部分功能可能没有帮助,而设计师基于指标给出设计计划,他们肯定会非常欢迎的。

从他人立场出发,更容易说服他们。设计师完全从设计原则和美学角度解释设计,让人有压力,不是谁都能理解那些高深的专业术语。设计师有倔脾气,但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听到设计师私下吐槽产品经理,那该反思是否合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对话2

设计师:把那个按钮从一级界面拿到二级页面,减少操作步骤,肯定提高某项指标。

产品经理:一级页面已经有很多功能了,会不会内容太多了。

设计师:我们要保证核心功能,视觉上可以不不重要的功能弱化下。

产品经理:好的。

对话3

产品经理:我觉得应该这么改,按钮大点。

设计师:我觉得太会很丑,我不改。

产品经理:@#!#@!!@!

对话4

设计师:你把按钮改大是否希望便于点击?按钮太大,视觉上不协调,我可以把按钮的点击区域做大一些。

产品经理:好的。

4.获得信任。与其他角色合作,最宝贵的是让设计能获得信任。一是专业度,二是保证时间点。

单兵作战时,时间非常容易保证,交互通常可以提前完成,简单的需求甚至可以10分钟之类完成,给人留下高效的影响,但团队合作会发生遇到各种问题。

设计师通常缺乏计划,如未按时完成计划中的设计任务,会影响其他角色对整个设计团队的信任,一般不要轻易给出承诺。如果给出明确的排期一定要按时完成,被催方案交稿是个人最为厌烦的事情。项目安排时需要明确工作任务,每个人的能力和效率,提前检查设计师是否能按时完成。

当你发现团队中某设计师容易延期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要帮他安排当天的工作任务,下班前检查当天工作内容,这项工作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生尤其必要。

晓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Appdesign

立即扫描关注!

[晓生采访第十期]JJ Ying:勇于尝试

1.先介绍下自己吧。

大家好~ 我是 JJ Ying。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圈里是比较典型的脸熟程度大过实际能力的设计师,只是因为早年 GUI 设计比赛还屈指可数的时候赢了个奖所以被一些人知晓,其实我也是依旧在设计路上摸索前行的设计热爱者。目前在百度上海继续做着「做一款有人每天用的产品」的梦想。

GUI Champs 2006 获奖作品

2.很荣幸你能接受采访,08 年我还在读书,你好像已经出名了,也很遗憾错过一起共事的机会。当时很好奇,一个学物理会转行做设计,后来发现GUI很多设计师都不是科班出身。早期你是如何学习 GUI 设计的?

其实说「转行」不是特别精确,哈哈,因为我在物理专业这条路上几乎等于没开始走~

和大部分设计师一样,早期的 GUI 学习就是依靠各种练习。比起其他行业,做 GUI 的入门门槛是比较低的,因为设计时使用的专业软件比如 Photoshop 上手还是很容易的,一本三流的书或者一些零散的教程就能帮助大家无障碍使用软件了。

而之后的深入学习,关键是如何把这个「术」转变成「艺」,我自己的经验是这个阶段要尽量减少单纯的临摹和练习,最好结合实际项目(没有正式商业项目的话也可以自己寻找或者想一个课题),在实践的时候不是单纯想怎么做得好看,而要通过设计去解决一些实际需求。

3.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你以为自身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培养并且持续维持热情。每个把设计师作为职业的同学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是市场环境没法帮助我们实践自己想做的东西、可能是工作内容与预期目标有距离、也有可能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相符。所有这些问题都会一点点磨砺掉我们对设计的热情。

“工作当中要去找到自己的 high 点,保持当时入行的初心。”

比如我自己一直的愿望就是设计一些用户每天会用到的产品,所以经常去查找用户对自己负责的产品的反馈,不管这些反馈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知道有人用我设计的东西、care 我做的产品就让我打心底里更有干劲。

4.百度和 HP 这样的外企,设计氛围和工作方式有哪些不同呢?

我所待过的这两个公司差别真的不是一点点,举个例子吧,我在 HP 参与的第一个正式项目是在我入职之后一年、做完并交付之后 9 个月上市的,而在百度入职之后第二天接到一个需求,第三天完成了初稿,过了个周末第四天调整了一下完成输出第五天产品就上线了。

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征就是「快」,快速迭代多次试错,内部对产品虽然也有长线愿景与目标,但很多时候产品的形态是根据用户的反馈、竞品的发展、产业的趋势以及实现的技术快速调整的。而在惠普打印机部门这种做消费类电子的集团里产品生命周期以年计算,3 年乃至 5 年后的设计都会有严密的规划,因此流程会比较细致,而从软件到硬件的设计、开发团队在世界各地,设计工作中不得不把很多环节都文档化,并且花很多时间在沟通上。

5.从你的微博可以看出,视野很广,经常上哪些网站呢?

在博客时代我曾经很即可地订阅了无数设计博客,但是资源日渐泛滥之后发觉大家的内容同质化很严重,所以后来也放弃 RSS 阅读器,转用 Flipboard 去随意地浏览~ 但目前还是有那么几个网站我是每篇必看的:

Sidebar.io

一个设计链接聚合,每天 5 篇左右的精华文章。另外目前刚出现的 Designer News 也是个不错的设计 Link 聚合网站

Dribbble

虽然这个就像 GUI 设计师的门户网站,很多人每天都上,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朋友问我怎么利用这个网站。上面既没什么教程又不是满屏大图,怎么学习呢?其实大家不必刻意地去找那些细致的 step-by-step 教程,并不是学会了某个技法、某种表现形式怎么实现才叫学习。开拓自己的眼界,看看别人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设计师在做些什么在探索些什么对于自己的帮助更大。对于我自己来说,每天上 Dribbble 看大家牛叉作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不管哪个方面都有比我牛x几百倍的人,而且很多比自己要勤奋很多,我要有危机感。

波士大照片

很多纪实摄影的佳作,帮助我以其他人的视角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Brand New

Logo 设计方面最棒的博客了,作者的咨询十分新鲜,语言十分有趣和犀利

 Beautiful Pixels

被这个网站的介绍骗了不少钱,下了很多华而不实的 App,但总的来说这上面还是有很多设计得不错的 App 推荐给大家

6.你最喜欢哪些 App 的界面设计呢?为什么?

National Parks

这个拿下了去年 Apple Design Award 的明星 App 在交互和视觉上颇具创新,尤其是动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Jetsetter

也是旅游行业的一个 App,设计非常简约,但是同样动效丰富。特别喜欢他的标题导航栏:始终存在于左上角的圆形在第一层级是产品 Logo 的一部分,转场的时候承载「菊花」,子页面中又充当了返回按钮。这些过程之间的转场也很自然。

多年前的 Path 1.X

 

当那个惊为天人的时间轴界面还没出现、当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还没涌入的时候 1.x 版的 Path 还是一个单纯的照片分享应用。很怀念当时那个缩略图都是横条的设计是因为那时候整个产品使用起来很有「韵律」。主页面上可以快速浏览大量的朋友照片,喜欢的点细条放大,很单纯,很美好。

7.App 界面设计中字体非常重要,但手机操作系统中中文字体非常有限,如何才能做好中文界面的排版呢?

常听到朋友们抱怨说现在很多人画一枚写实图标就算是做过界面设计了,其实界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布局和排版,排版的终极目标是让文字像优秀印刷品一样让人读起来愉悦,而布局的终极目标是能梳理清楚界面中的层级关系。

中文字体选择少,限制多这个现象在移动平台乃至网页端短期内都不可能解决,但有时候我觉得这反而对设计师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这会让我们把眼光从字体好看与否转移到布局本身。当边界条件比较严苛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利用最基础的那些大小、颜色对比、点线面等基础元素去做设计。

8.你最得意的设计作品是什么,是否可以分享下其中的故事?

我想说是我的个人博客图月志。出于兴趣从 06 年开始写关于界面设计的博客。多年过去了好友链接里的 Link 一个个失效但我自己还在坚持。从内容上积淀了一些我自己的观点,而从设计本身来讲也一直作为一个前段技术的实验田被我翻来覆去得折腾。因为这个这个「产品」的 PM 就是我自己,所以在设计上能很自由地实验各种新的技术,从以前的 web font 到后来的响应式设计。

9.你参与过 WebOS 设计吧?你如何评价它的界面设计?一直认为它的设计可以和iPhone 媲美,可惜商业方面非常的失败。

WebOS 在被 HP 收购之后从行政、开发和设计上一直比较独立,我没有直接参与过 WebOS 在手机上的界面设计,但是当 WebOS 还是 HP 一枚重要棋子,打算在 PC、打印机等产品上全线切换 WebOS 的时候参与了一些概念设计。

虽然很多人都对 WebOS 的界面设计记忆犹新、赞不绝口。但是单纯从视觉设计上来说我想泼个冷水。我认为他的统一性略有欠缺,iOS 上也有各种「千奇百怪」的采用拟物设计的原生 App,但是当你见到下图这样的界面之后马上就能意识到这是 iOS。而在 WebOS 上各种质感、布局的处理不得不说精美,但缺少一些全局性的视觉线索,这个问题当我们 Team 在尝试把 WebOS 的界面移植到 HP 其他产品上的时候就突显出来了。

不过在同硬件的结合上 WebOS 做得非常好,不论是交互上的一些创新操作模式,还是视觉上统领软硬件的大圆角设计,都是典范。也许这点也是最终导致 WebOS 没有用到 HP 全线产品上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很难去适配其他不是按照 Palm 原有美学理念去设计的其他硬件。

今天碰巧传来了 WebOS 开源之后又被 LG 收购的消息,如果真的被应用在家电上的话很有可能这个品牌就会被抹去,真是非常可惜啊。

10.如何看待 Metro 风格?个人感觉有些超前,更适合内容型 APP。

在知乎上我曾谈到 Metro UI 的风格看起来与众不同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要和市场上已经有的成熟产品 iOS 和 Android 做差异化。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 往前追溯到第一代 Zune 播放器界面和更早的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版的一些设计风格就已经能看出 Metro 的影子来了,所以微软是为了和两大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化 而在内部已经形成的一些风格上进行了梳理、强化和普遍运用。

很多人认为 Metro 就是 平面化、就是用大字体,其实除了这些外在特征更包含了很多在交互与视觉上的变革。当变革出现时, 用户熟悉和接受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个性化强的设计很容易发生「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贼讨厌」的状况。再加上配套硬件的不给力,所以 Metro 风格离占领市场还有很多路要走。

第二代 Zune(2007年):

第一代 Zune(2006年):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版(2004年):

11.作为设计师,会不停的学习和积累知识,比如为了设计好视频客户端,会建议我们的设计师学习海报等传统领域的设计,你有同样的感受吗?平时会从哪些地方寻找设计灵感?

设计师尤其是视觉设计师,也包括我自己很容易掉落的一个趋势(现在貌似流行说闭环)是「接到需求 > 理解需求 > 找类似产品做参考 > 揉和进需求所需要的品牌特征 > 产出」。其实美是相通的,我的建议是在寻找灵感阶段多收集一些和产品无关的内容,甚至可以是一张风景照。当眼光跳出其他人设定好的圈圈之后往往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另外很多设计记得可以尝试「留过夜」,这也是另一种跳出当前思维的方式。

12.最近有关注哪些领域的设计,或者在做新的尝试吗?

最近对 Motion Design 颇感兴趣。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工作中都尝试把这些更多融入界面当中。

我们的硬件和系统越来越先进之后现在在移动设备和 web 上都已经能实现很多细致的转场动画了。虽然动画不是新鲜的东西,但在真是产品当中这些以毫秒计算的短小动效有时候能起到很好的帮助用户理解界面、减少学习时间。

13.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你喜欢哪些风格呢?

视觉设计的风格、包括技术是变化很快的,比如两年前大家张口闭口都说响应式设计,去年大家都把网页做成视察滚动的,而现在打开主流设计博客和设计师网站,哪个没讨论过Flat design vs. skeuomorphism。

“我喜欢的风格其实不关乎这些表象,而是其中的「细节」。”

比如流传了很久的字体 Helvetica,甚至再早一点 Futura,尝试去了解其中的精巧细节为什么被作者设计成那样之后会觉得很了不起,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依旧每天使用着他们,最终成就这些经典的不是诸如「去个性化」、「几何形体」这种外在视觉风格,而是细节。所以我喜欢所有「关注细节」的设计。

14.看到你 Dribbble 上一款 Mac 输入法面板,设计师自己不是用户,应该如何去提炼关键性元素(比如颜色/字体等)?

很早以前就有过争论,关于设计师是不是要去尝试「扮演」用户以更好地理解产品。视觉设计这方面其实是个部分包含了感性元素的东西,所以要设计出对于某些人群有针对性的产品需要去观察。

“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

每个人的审美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流露出来的。这种观察需要平时去积累,多接触不一样的人多了解他们的生活,并且,多观察。

晓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Appdesign

立即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