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经验之谈

由于个人工作职责变化,学习重点偏向其他内容,所以想把本打算研究的交互设计课题转交给学弟学妹完成,正好也有利于他们的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他们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也是我早期读书时遇到过,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

  1. 每个人都很有想法,但是真正去实践的没有。
  2. 没有作品集,没有文章,没有实践经验。
  3. 资料很多,但是没有找不到学习方法,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
  4. 学习还没有步入正轨,直到毕业前还处在迷茫期。

回顾下个人发展,临毕业时把高校当老师的工作已经找好了,年薪6-7W,还有寒暑假。但由于担心未来发展过于平庸,最后还是没去。工作之前对交互设计还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在小公司工作半年才明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今年4月开始认真写博客,才算有产出。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感慨良多:

  1. 想法谁都有,如何没有也许不适合当设计师。更关键是如何执行,很多事情也不是计划好才开始做的,实践中充满各种可能性才够刺激。
  2. 学生在找工作时,很多人难以拿出能展现自己能力的作品集,这些要平时积累的。我找工作的时,拿的八成都是工业设计的作品,上面有我设计的电风扇、笔架和手机外形,起码看出来做事情满认真的吧。现在拿去几大公司去面试交互设计,很可能被毙掉。
  3. 学习要从最基础的开始,一开始就啃《About Face 交互设计精髓》并不是好办法,所以我推荐的学习资料中区分了三个等级。
  4. 少扯大概念,对经常扯大概念的人也敬而远之。
  5. 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老停留在某个水平,在自己熟悉的情况下练习属于徒劳无功。
  6. 精益求精,做的多,不如把一个作品做好,设计师的能力取决于最好的作品,做一个三流的作品等于没做。
  7. 打好基础,写文章是基本功,这对交互设计师非常重要。视觉设计师会画图,那交互设计师会干什么。没技能要求的职业意味着没门槛,谁来都能干。
  8. 设计需要大量的练习,别指望看看书就明白什么设计道理。毕业前,我把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理论书都翻过了,收获很小。有个哥们两年啥事情不干,天天画设计草图,毕业去了本田。
  9. 成为设计专家,起码要练习10000小时,交互设计师的练习就是分析具体问题,写规范文档、画流程图和产品经理PK。
  10. 文档发出去之前自己先改20遍,尽量少改动,把龟毛的习惯留给自己,不要让技术人员觉得你龟毛,让你每天该文档你也会骂娘。
  11. 想成为专家,先从打杂开始,认真写博客之前我写了200页的交互设计规范文档。
  12. 要能耐得住寂寞,不信可以翻看看白鸦100多页的博客。
  13. 个人自学为主,这一直是让我烦恼的事情。刚开始都是看旁边的技术总监如何工作,包括怎么发邮件。
  14. 和技术人员当面交流时必须的,了解技术可能性,学习他们的理性思维。
  15. 要有自己的做事和学习方法。和产品经理吵过2次,幸好人家没太在意,但这种固执暂时看来还是很有效。
  16. 不喜欢别人无缘故改自己的设计,也尊重别人的设计。
  17.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早年有写诗和杂文的习惯。做交互设计之后,规范文档和需求文档写起来挺顺手,思考是兴趣和习惯。
  18. 有困难是件好事情,最怕的是什么都不会还不知道困难在哪。
  19. 要克服设计师“文人相轻”的坏习惯,多学习别人作品的优点。
  20. 学习技术,可以更好地做设计,这是最近学习信息架构、推荐系统和搜索模式时领悟到的。

肤浅的经验之谈,写的很零碎,不习惯说教,希望能对新人有帮助。

关于MDchina.org

2010051311353129

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未来五年,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对于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个人有幸参与其中,再过去一年里埋头研究手机交互设计并集成此博客。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感觉已经不够刺激,满足不了学习需求,我想同行也会有这方面的困扰。所以和百度、淘宝、搜狐、RDRN、我友和赶集网等公司的朋友一起组建博客MDchina.org (Mobile Design China),团队成员:

  • me很抽象(淘宝交互设计师)
  • 尚轩(淘宝交互设计师)
  • 小气的神(RDRN交互设计师)
  • KAX(工业设计师)
  • 麻利蛙(移动139交互设计师)
  • 麦肯诺(赶集产品经理)
  • 笑炊(搜狐产品经理)
  • 小威(我友产品经理)
  • 晓生(百度产品经理)
  • 史玉洁(百度移动互联网事业部UE主管)
  • elya妞(百度交互设计师)

有幸也得到百度移动互联网事业部UE部门的支持。不论背景,大家的共同兴趣就是热爱移动互联网。如果你也有此爱好,可以参与进来。考虑到行业缺乏学习资料,前期我们会以分享原创专业知识为主,希望能搭建一个专业的移动互联网分享平台,同时能对成员的发展有所帮助。

个人主要还是负责理论部分,如果你还是一名在校学生,有心学习却苦于不知从何开始,比如我的学弟和上篇文章中提到的Fish,可以联系我或者其他团队成员,我们乐于分享学习经验。同时希望你能有文章或者设计作品作为产出,因为这会让我们有成就感。如果你是一名爱好者,喜欢测试各种手机应用程序并乐意写下来,我们也愿意在不涉及保密内容的情况下分享项目经验。

已有近十家公司或者猎头找我推荐设计人才,以后会优先推荐团队成员,这也是认识同行和发现人才的好途径。

我们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给力的!!!

个人邮箱/Gtalk:dannny.dai#gmail.com(#以@代替)

团队邮箱:mdchina#mdchina.org

招聘信息投送邮箱(需审核):job#mdchina.org

投稿邮箱(需审核):article#mdchina.org

新浪微博Weico用户体验

Update:在移动设备交互设计QQ群(119890199)里收到网友Fish一份关于Weico的用户体验分析报告,50多页近9000多字,写的非常的详细,更没想到是一名大二90后学生写的,了解之下知道他的专业和手机交互设计毫无关系,自我介绍里还有句话:热爱手持设备交互设计,我的简历中也有这一句。

貌似跟着我的学习进度也在自学,推荐的资料也有很认真地看,分析有理有据,至于其他内容和技能都是可以学习的。有耐心和专注度,稍加指点,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也继续引发个人的思考,为什么行业内的很多牛人都不是科班出身?

得到Fish的同意,分享他的分析报告,点击查看《对Weico交互设计细节的个人浅析与建议》。

点击full,全屏阅读。

————我是分割线————

m2222 m111

昨天刚说新浪微博设计有问题,信息架构乱,文字阅读体验差,没想到昨天已经出了iPhone新版本,新浪在微博上真是不遗余力。

由知名设计公司Eico出品的Weico摆脱客户端死板的形象,自定义的控件和多种精致的视觉主题让微博更加个性化和娱乐化。

优点:

  1. 整体视觉风格上自然没得说,很协调。
  2. 多视觉主题,10.8M的安装包也值得了。
  3. 信息结构上也有所调整,比如合并@我、评论和私信。
  4. 发挥手势的操作,向下拉时可以更新内容。
  5. 背景过于抢眼,将主体微博内容限定在边框内,看起来很精致,但是不一定有利于用户阅读。
  6. 写新微博中的@#和定位很实用,加入了分享位置的功能。
  7. 增加了是否显示图标缩略图的设置,适合使用流量套餐的用户,避免下载大量的图片。
  8. 长按(touch& hold)左下角的图标可以更新微博或者滚屏到第一条微博。
  9. 长按微博中的“@用户名”可以直接查看某人的主页。

但吹毛求疵提一些视觉和操作缺点:

  1. 使用iPhone可以拍照,不知道使用itouch时会不会屏蔽掉右上角的相机按钮。
  2. 长按某条微博时,弹出来收藏、转发和回复三个按钮,但是当微博文字过长时,有时候会看不到这三个按钮。这三个按钮最好显示在手指长按的位置。
  3. 长按微博中的图片时,最好能直接放大图片,现在的操作时需要两步操作。
  4. 有新微博消息时,左下角图标会显示new。没有新微博消息时,向下拉仍会显示“松开即可刷新”,如果是实时检查刷新,这个功能就有点多余了,算是优点3的bug吧。有没有新微博,准确告知用户即可。
  5. 转发和评论数是否能在第一屏看到,没有评论,也就没有必要点击到下一级界面了。简单地只使用图标,包含的信息量还不够。
  6. 顶部导航栏的左上角的返回和←不统一。
  7. 新微博中没有写任何文字,点击“发送”按钮,显示“微博发送失败,您的微博已被保存到草稿箱”,这没有意义。不像发邮件,没写正文的时候,保存的草稿可以包含收件人的邮箱地址。
  8. 更多第一屏没有显示草稿箱中草稿的数目。
  9. 超过140字不能发送,希望能保存为草稿。
  10. 不知道用户有没有知道已输入字数的需求,有的话显示为50/140或者145/140更好。

还有些小bug,1.0版本能做出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建议和百度iPhone输入法结合起来使用:),个人新浪微博@晓生语录

手机应用程序启动画面

本文首发于MDchina,汇聚了一群热爱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也是一个专业的分享平台。

ic

iPhone官方设计指南对于启动图片(launch images)描述中期望是开发人员能够尽量简化应用程序的启动过程,使用应用程序主页的背景图片作为启动图片,让程序能够快速启动,不过遵守这条建议的应用程序非常少。

在PC上,由于大型游戏和软件加载的时间比较长,启动画面应用比较多,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公司的品牌形象,美观的界面中包括品牌logo和广告语;第二是显示加载内容和进度。如果加载时间长,或许还会播放一段视频,对于营造游戏氛围确实有帮助。

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时,使用的时间比PC上少的多,通常是即时启动即时使用,对于程序启动的时间容忍度也会低很多。单纯使用进度条是缓解用户的等待情绪和告知用户应用程序正在工作,是不得以才使用的设计手段。如果应用程序支持从多方向启动,那还需要考虑到启动图片和动画效果是否也支持多方向,这同时也会增加安装包的大小。对于安装包普遍比较小的symbian平台不适合使用过于复杂的启动效果。

pv

植物人大战僵尸中进度条中还加入些细节,甚为幽默和巧妙地取悦于用户。

mtime IMG12

再者像时光网启动图片之后会显示几秒并包含信息量的电影海报,转移了用户等待时的注意力,用户可能会感觉等待几秒获得有用的信息是值得的。

iPhone官方推荐的启动图片另一个好处就是让画面之间平稳过渡。加载完成之后,应用程序的主页比启动图片增加具体的信息,视觉过渡自然。使用自定义图片,不相同的界面使用渐变或者平移的动画也是出于以上的设计目的。如在其他平台,这些效果实现并不方便,屏幕的适配性问题很可能是扼杀复杂设计的主要原因。程序加载本身需要时间,如果启动图片和动画效果导致系统变慢,那这种做法就是本末倒置。

手机应用程序的启动还会伴随着联网,部分程序在启动时立即联网,检测到没有网络时就退出程序,这种做法是没有必要的。iPhone会保存上一次退出时的界面,可以先显示该界面然后再友善地提醒用户应用程序联网之后才能继续使用。如果联网不是很紧迫,可以放置到程序完成加载之后再处理。

用户如何使用应用程序

本文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读硕士Tony译自《Tapworthy》第一章《 Touch and go:how we use iPhone apps》,晓生校正

首发于MDchina.org

自恋的设计师有这样一个白日梦:幻想漫游在一个阳光斑驳的地方,用户十分重视和崇拜他们设计的app。我们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点击、扭、旋和轻弹,就像优雅的芭蕾舞一样。通过每一个按钮的说明和所有iPhone的设计规范那样完成手势的操作,用户可以立即了解每一个图标,轻松地在每一个界面上点击。用户了解这个app是因为可以像设计师一样研究而且享受着它。

这简直是胡言乱语!!

继续阅读用户如何使用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