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推荐系统

微博的产生和传播信息的形式虽比较新,信息量增大之后,会面临垃圾信息和重复信息的问题,推荐系统也会有用武之地。

在新注册之后,会推荐人气用户以供初始化,在SNS中常见的做法是导入邮箱或者MSN中联系人,或者像Kik Messenger手机客户端扫描用户的手机联系人。对于社会化严重的应用更需要利用已有关系网来完成产品初始化,并且再形成产品在关系网中传播,造成产品用户的指数型增长,像早期的QQ、邮箱或者手机这样一个个手动添加联系人已经不适用,用户也没有这种耐心。越多的朋友参与,用户粘度越高,产品的转换成本也越大。

而根据填写的籍贯、教育和职业资料推荐用户,这种方式都比较老套,社区化网络使用的形式不一定适合微博,微博是靠兴趣和话题将人聚合在一起,不像社交网络那样靠看看他人的相册和头像就决定是否添加为好友,起码微博的社交成分会更低。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或许只是一个类似于聊天和围观的工具,对于信息的获取存在机会主义,而更高端的用户是否会期望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从个人短期使用微博的经历来看,期望能fo产出信息质量高的用户,通常是查看该用户之前的发言识别,自己人为过滤。再者以专家为线索,查看专家fo的用户,再选择是否同样fo。微博本身也会设立官方发言人(比如新浪科技),这会增加运营成本,产生的信息过于大众化,同样能在其他媒体或者rss中获得的信息,官方发言人的价值就会减小。

新浪微博的产品比较零碎,功能多,有实际使用效果的少。推荐的人气用户看不出来有任何依据,个人关注的话题对于推荐的用户产生不了过滤。手动添加了标签之后推荐的用户价值也不高,单靠是否有共同话题和是否在一个学校不能立即评价是否fo,查看之后通常发现该用户的粉丝数比较少,要么就是发言质量不高。微博本身希望这些普通用户被fo,增加他们的用户粘度,而对于查看之后产生的失望情绪也有损用户体验。

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中,王煜全提到的重复信息和类似于签到的垃圾信息确实烦人,个人并不关心这些陌生人去了哪里,对于纯转发而且已经阅读过的信息应该明确过滤掉。如果开发更专业过滤的第三方应用,每天显示最有价值的50条微博,也许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手机产品的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是一个整理信息,斡旋信息系统与使用者需求的过程,主要是要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

手机与用户交互的过程,其实是信息的交互,手机和用户都在输出和输入信息,触摸屏和按键只是用户输入信息的方式。

Web信息架构包括组织系统、标签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这些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Web属性比较强(和互联网的数据库交互频繁处理大量数据)的手机产品,如wap网站、web app和部分手机客户端,这些方法也是适用的,只是由于屏幕和操作方式等手机的特点导致实现方式有所区别。

Web属性比较弱的手机客户端遇到最多的是信息的组织问题。导航系统通常使用手机操作系统中自带的控件,比如iPhone界面底部的标签栏。标签系统和搜索系统是处理庞大数据时才会使用,对于数据多是由用户手动输入的手机客户端来说,这两种系统使用较少,对于数据的手动分类是很初级的标签,比如输入手机号码时选择分类同学或者同事。

如Android手机中点击“拨号”和“联系人”进入的界面有拨号、通话记录、联系人和收藏,除了对联系人有按字母排列,还有非常实用的按联系次数排列,显示用户的常用联系人,可以满足个人90%查找联系人的需求。按字母、拨出、接入、未接和常用排序都是组织信息的具体方式。

img

再以Awesome Note为例,首页中间主体显示便签的类别及条目,包括新建、同步、编辑分类和增加分类等功能,界面整体还是以任务来组织。

m2

整体设计在手机客户端中算是非常复杂的,使用个别的iPhone自带控件,功能繁杂,用户自定义能力强。界面设计美观,图标过于精致,有些图标点击并不方便,但界面组织结构逻辑清晰。

微博、浏览器、邮箱和SNS等国内常见的手机客户端首页多以任务分类为组织体系,具体体现在九宫格、表格和标签栏的组织界面方式,这也符合客户端操作方便和富交互体验好的特点。个人总结树形结构(或者称作等级式系统)有以下设计方法:

1.树枝之间尽量不交叉。像Web网站那样界面之间交叉跳转在手机客户端上非常少,保持结构清晰。交叉跳转的原因是数据量大,树枝及其繁多,返回上级在选择链接会导致操作复杂,也不宜发现内容之间非结构化关系。

2.控制分支的数目。首页显示常用的功能,不常用的功能放置设置中,有使用情景的功能分散到更低层的界面中。功能太多,会弱化最重要的功能,即使严格按照结构化的组织体系,用户每天使用在手机产品上的时间有限,难以花时间使用所有功能,也不要寄希望把电脑的功能照搬到手机上。

m44 (2) m44 (1)

3.不重复,侧重某一分支。相似的功能可以考虑合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功能都会有主次之分。就像文章举例的Android手机通讯录,按字母排序看起来结构清楚,但根据用户行为排序更能方便用户操作。又如2 DO重点使用主页,第一界面就能显示大部分的内容和功能。

4.保持分支相似性。树干下的两个分支相似,便于用户学习,尽量少添加新界面布局、操作方式和操作逻辑。即使视觉上效果很好,但是没有功能上的意义,也是没有必要增加的。

mzl1 m3

5.减少分支的层级。如twitter app中点击某条微博时,直接显示相应的操作,而不是像国内手机微博那样还需要跳转到下一级界面中。不提倡界面跳转的另外原因是,下一个界面还对文字内容没有意义地重复显示。结合1和5,web中的深广度平衡在手机产品并不适用。由于屏幕和操作的关系,面对大量数据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显示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保证每一项数据都放在合适的层级关系图中。

sina sian2

6.充分发挥树干的作用。主页中的界面结构尽量不变,同样的结构可以出现在分支中,即使界面发展跳转,视觉平滑过渡,用户仍感觉当前界面是主页。如新浪微博右图,底部由标签栏可以不变为工具栏,界面中可以包含评论和传发功能(点击转发[1]和评论[0]),收藏和更多可以放到menu中,省去一个返回。

采用树形结构是自上而下的做法,先头脑风暴或者收集用户需求得到产品的主要内容,再绘制相应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可以保持结构清晰并宜于用户查找,也能避免因逻辑不清导致后期的产品重构,保持良好的可扩展性。

手机LBS应用研究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再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吃、住、行和娱乐购物等信息服务。LBS成为信息过滤的方法之一,如大众点评网基于LBS的信息搜索。LBS自身也可能成为单纯产生信息的新平台和交友社区,如街旁的位置签到和贝多的交友。

LBS可以作为信息过滤技术,极大提高信息的精准度,但提前是信息本身和地理位置强相关,位置是重要的元数据之一。大众点评网在互联网上对商户信息的积累为手机LBS提供了原始的数据,已经形成良性的信息循环体系。使用“以任务为中心”大致可以分析以下几个子任务:

  1. 选择商户。一方面需要收集大量的商户信息,如产品的影响力足够大,商户会主动提交;另一方面需要吸引用户评价商户,如餐厅的平均得分、平均消费和评价。这些信息在手机上难以完成,需要在互联网上的长期积累。
  2. 查找并选择合理路线。如谷歌纵横和爱帮的公交查询,根据起点和终点查询出行路线和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3. 地图导航。初级的如在地图中查看步行方向是否正确,高级的可以结合GPS直接全方位导航。
  4. 到达目的地,选择服务。如用户签到和根据其他用户的推荐来点菜。
  5. 评价商户。享受服务之后用户再产生信息。

这些只是LBS最基本的功能,除了信息的初始化比较难,其余都比较容易实现。所以未来的LBS也会往深度发展。大众点评网在web2.0的概念下产生,由用户产生内容和获取内容,信息之间的内容属于平滑流动,在形成良好的饮食的口碑和用户粘度之后,也会走较为高端的文化发展路线,不再是简单的提供饮食类信息,还有可能更深入地影响用户的饮食习惯。

当产品能为LBS带来用户时,商户也会和产品深度合作,提供广告或者打折优惠等服务来吸引用户。用户在使用手机产品时,多是基于有明确的目的时提供可靠的信息,增加有效的广告的意义在于推销商户,使用户产生购买或者享受服务的欲望,用户、商户和产品三者之间又能建立起信息循环体系和盈利模式。

mzl.aejzojdx.320x480-75 mzl.ydlvjbqy.320x480-75

餐厅有推荐菜单,景点也有游玩功略。TouchChina 系列的景点导游app是提供关于地理的丰富信息,展示每一个兴趣点的位置、语音介绍、文字和图片,通过交互式的操作,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伴游体验,虽然和LBS的结合还不是很紧密,但是这种深度服务也是LBS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mzl.vtazjcqz.320x480-75 I_screenshot_2

而对比目前的街旁,还只是提供签到的功能,类似于微博的信息分享平台,但这个需求点在国内还太弱,缺乏像大众点评网那样的契合点,需要某些事件或者任务去引导用户使用。考虑到手机产品的使用情景,在和朋友一起外出时,使用产品查询和获取信息,再和朋友分享信息,大众点评网的口碑传播效果好。街旁是利用互联网的产品传播,签到可以同步到豆瓣、开心网和人人等社区和SNS网站,但是否通过分享能吸引其他用户使用还需要有待观察。使用的朋友越多,签到所得到的徽章才更有意义,街旁的早期的用户积累比较困难。

基于LBS的垂直搜索和深度服务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相关的交友、单纯的签到和游戏发展局势还不明朗,也许会有不错的发展,但还不会发展成为主流的应用平台。

手机Web app应用研究

手机端的产品形态比PC端还复杂,研发前需要根据产品特征选择合适的产品形态,再考虑相应平台的兼容性和屏幕多样性。如触摸屏手机会在几年之内成为主流,其产品用户体验更好,但目前用户数和产生的实际经济价值可能还不如低端手机。

但是做客户端成本大,多平台是必须逾越的技术门槛,这也导致成本低可以跨平台使用的web app会越来越流行。同样的产品在手机有多种现实方式,有根据分辨率和操作方式区分的各种wap网站、和客户端效果相似但缺乏富交互效果的web app和基于各种操作系统的客户端。

dianp taobao

以手机端产品相对完善的淘宝和大众点评网为例,纯文字版的wap1.0网站,wap2.0分为标准版和炫彩版和兼容触摸屏手机的web app版。基于浏览器的开发不得不考虑到各种浏览器对html代码、js和css的支持度,难度低但很繁杂,适合以内容为主并不依赖手机硬件的产品。

从客户端下载量来看,大众点评网的手机产品更成功,用户有在手机端使用基于地理位置搜索信息的需求。而淘宝手机产品像是互联网衍生产品,除了目前应用还不是广泛的语音的二维码,没有手机端特有的产品形式。查看商品需要耗费大量的图片流量,用户反复查询对比商品的的需求更强,不合适购买差别较大的商品。彩票、充值和游戏点卡等信息少和娱乐性强商品更适合在手机端利用琐碎时间即时购买。因此,目前只做wap网站和web app也能满足大部分需求。

dianpp

不过两者的缺点都是功能性太强,缺乏新闻和娱乐性内容,大众点评网如果能把质量不错的内容转成类似与周末画报app,或许用户在打发时间的时候浏览,增加产品使用时间和用户粘度。商品反复查询不适合手机,但适合随时随地直接查询个人账户或者记录已收藏的信息。

3-2009_monterilla 3-2009_pleasefix

链接密集的显示在手机上不适合手机点击,有了操作方便的平移手势,上下滚屏更容易,页面可以设计的更长。其页面显示类似于手机客户端,视觉效果更好,但web app不适合新闻类高密度信息这样只有内容,缺乏任务型操作的产品。

相关资料:

设计的复用

技术上有软件复用的理论,作用在于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花费,其中包括了代码的复用、设计的复用、分析的复用和测试信息的复用。复用的思想是相通的,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等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不同。

日常生活中最低俗但有效的广告设计复用恐怕要数脑白金的广告,每年都是同样的人物角色和广告词。设计优秀有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对酒瓶外形的不同展现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即使只有酒瓶的线条,也能让人联想起产品。

20090801185659798739

建筑中的哥特式、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设计风格也具备统一的外形特征和设计理念。具体有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对水泥和光源的独特运用在整体的几何形体中。

1250139237706_000

工业设计中有Palm和Apple的造型设计,Palm虽然产品销售并不成功,但是宛如鹅卵石的造型设计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影响。Apple产品的统一铝合金的一体式机身,避免零部件的外露,对机械主义的极端反叛。

20080114_palm_01

设计领域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这些对设计作品的事后诠释都离不开复用的概念。在界面视觉设计中,有对颜色和形状等的重复利用,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品牌影响。但是在交互设计和更新的信息架构还没有这样科学的设计理念,这些发展不到三十年的学科还处于早期的试错阶段。如手机交互设计,还处在“形式追随功能”解决技术可行性的琐碎难题中,在没有实现标准化设计之前,难以无法抽身去研究更多的设计可能性中,也不会形成更多差异性的设计风格。

但总结设计中已有的复用思想,推及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可以得到以下方法:

  • 对已有元素的利用。如果自定义的控件无法达到更好的效果,使用自定义控件。
  • 提取某个高质量的元素放大到产品形式整体特征。
  • 对单元元素重复使用。使用组件化的设计元素,能够强化品牌形象,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
  • 谨慎增加新元素。如增加新功能,先考虑已有元素是否能完成该功能。增加新元素的前提是已有元素的作用已被发挥到极致。如在手机客户端中增加提示信息,那首先想到的是否是程序太复杂设计的让用户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