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数据分析

移动应用的数据分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验证自己的诸多想法和发现产品发展的趋势。但方法还不太成熟,按照惯例先借鉴互联网的有效方法,以本博客为案例说明。博客坚持了两年多,一直使用Google Analytics检测网站流量。如有心运营的话,这些数据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首先,了解网站的关键指标,一般用它们来衡量网站的优劣:

访问数:统计网站总访问次数,一个用户可以有多次访问。从起伏的访问数曲线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每天的访问数,更重要的分析曲线的影响因素。曲线变化的规律是周六周日是访问的低谷,更新文章访问数会明显上升。

流量主要来源于四部分,直接流量、引荐流量、广告(RSS为主)和搜索流量。对来源进行细分发现直接访问和Rss占比约46%,对比2010年数据UCDchina的引荐占据流量的30-40%,在博客建立的早期贡献较大。2011年Weibo的传播变得重要,今年会成为博客新访问用户的主要来源,并且weibo中用户评论远比博客频繁。评论量也是评价博客内容的重要标准,频繁互动可以增加读者粘度,最佳方法是能将Weibo的中对博文的评论引入原博客中。

搜索引擎流量占比20%左右比较合理,主要来源于Google和百度。其中约10%的关键词是寻址搜索,如输入博客名词和域名,其他搜索以交互设计、Android、iPhone和尺寸等和移动应用相关的关键词为主,这些数据对于有意愿购买关键词投放广告和SEO的网站有参考价值。

唯一身份访问者:通过浏览器Cookie ID统计得出的真实读者数量,新访问者占61%。

由于博客主题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从统计读者的地理位置可以粗略估算出移动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分布情况,北京占32%,上海14%,深圳9%。

1年内,读者群中Chorme的使用率上升11%,IE使用率下降9%。1年前使用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的读者几乎为0,2012年上升至4.3%,其中iPad占38%。

浏览量:统计读者访问每篇和每页的次数。从2年的访问量来看,资料性博文最受欢迎,设计师可能更喜欢没有门槛和通俗易懂的文章。

每次访问页数:每次用户访问网站时会流量网页的数量,这项数据对本博客意义不大。老读者访问首页,浏览最新博文即可离开,新读者才会翻阅旧文章。

从访问页数和浏览量可以组织出用户的操作流,因为评论少,除此之外博客没有它交互操作。

跳出率:用户着陆页面和离开页面相同的比例,对于结构复杂的网站而言,用户没有发生点击行为和页面跳转表示用户对网站不感兴趣,不契合用户需求。

网站停留时间:读者浏览网站的总时间,可以用来判断网站是否受读者喜欢,时间越长表示内容越具有吸引力。比起1年前,博客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了1分钟,但原因可能是文章数量的增加,而不一定是单篇文章质量的提高。

通过网站停留时间可以发现哪些用户更有价值,由于通过搜索引擎来的用户在网站停留时间平均时间较短,成长为博客忠实读者的可能性较低,加上搜索的关键词非常分散,博客的SEO优化意义不大。从Webppd来的读者停留时间最长,该网站的用户符合博客定位,同时是其他传播途径没有覆盖到的读者群。

数据分析旨在理解用户和帮忙实现网站目标,可以发现用户行为规律,比如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和喜欢在什么时间阅读文章。如果是任务型网站,比如支付宝,可以查看用户在每一步的流失率,进而发现网页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用户完成支付。目标是帮助用户最快完成支付,很容易发现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在哪些步骤中耽误了时间。

这些分析方法对于移动应用同样适用,主要取决于产品目标,只是具体的指标不同而已。

 

简单说明基于日志的用户行为分析

日志是记录用户操作流的文件,可以用于验证设计、发现问题和挖掘用户需求。之所以研究用户行为,原因在于:

1.设计的优劣最终还是需要从用户行为数据中得到反馈。

2.当产品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级时,可以从用户行为中挖掘需求。

3.设计很多经验来源于用户行为规律,前沿的设计必然要研究用户。

4.“小步快跑”的敏捷开发依赖行为分析,最具说服力。而传统基于人种志和调查问卷等定性定量方法并不一定能和产品设计紧密结合。

先以最常用搜索引擎为例,个人杜撰出一段日志来揣测网页是如何做行为分析:

    • 18:23:21 直连搜索引擎首页
    • 18:23:25 输入关键词”拥护 日志”,按键盘回车键
    • 18:23:29 点击智能纠错“用户 日志”
    • 18:23:34 用户点击第二条结果链接
    • 18:23:37 用户点击第一条结果链接
    • 18:23:59 用户输入关键词“用户 日志 分析”,按键盘回车键
    • 18:24:03 用户点击第一条结果链接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用户从开始搜索到找到想要的网页,总计用时42秒,而找到网页的时间可以作为衡量搜索引擎设计的重要指标,目标是缩短用户找到网页的时间。

2.利用拼音和词语关联性的智能纠错对改进用户搜索发挥了作用。

3.搜索“用户 日志”第二条结果内容与用户预期相差较大,3秒变跳出网页,没有形成正常的浏览行为,如果多数用户操作如此,说明第二条结果网页内容较差,应该对其重新排序。第一条结果用户花费了22秒浏览,但内容并不是用户最终想要的。

4.用户修改了关键词重新搜索,第一条结果满足了用户需求。

分析比较简单,但可以从中看到如何利用日志分析,从用户总用时、智能纠错和结果页的点击发现问题。当以时间作为衡量指标时,界面中的各种元素都以此标准为设计依据。比如:

1.什么样的按钮最利于用户点击,需要考量到按钮的大小、位置和形状,按钮的颜色、质感和阴影等视觉元素可能偏向主观因素,但同样对用户操作有影响。

2.通过统计得知用户使用回车键和点击按钮搜索的比例。

3.搜索框有下拉选项的搜索建议。搜索建议可以减少用户输入,有效并且精准的关键词可以减少用户反复搜索。

4.服务器搜索时间的时间、网页加载速度、查全率和排序虽然属于技术衡量指标,但设计师需要知道。

5.搜索关键词的即时搜索省去从首页跳转结果页的时间。

6.从用户输入关键词的统计中可以分析出用户组织关键词的习惯,比如词组,加上限定词和句式等,并对其分类得到总的比例。控制用户反复搜索的次数,比如输入“用户 日志”没有找到想要内容,如验证属于普遍问题的话,说明搜索结果页有问题。

7.通过A/B和多变量测试得知什么样的结果和广告展示形式最佳,比如链接的颜色、长度、字体和字号等。

当找到产品的核心标指标时,设计会变得容易的多,直接可以从用户日志中反馈出设计是否发挥了作用。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一些移动应用,当列举出所有影响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权重时,会有种产品架构的感觉。创新也不是凭空设想,每一项设计都是为了改进核心指标。

移动互联网数据收集(1)

UC《2012年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

1.UC用户量3亿,月活跃用户突破2亿,海外用户超过4000万。

2.Android月活跃用户超过4000万,年增长超过10倍,2012年Andorid智能终端有望达到1.8亿。

3.Android3.1-4寸大屏幕占79.7%,2.3固件占56.9%。

4.Android用户中,3G接入占11.4%,WIFI接入占25.4%。

5.手机上网用户激增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千元华为C8500月销量超过百万,中兴V880总销量超过500万。

6.2012年策略为主打内核:1.HTML5标准是未来发展趋势。2.U3内核加速能力、端的解析能力和超过60%的页面压缩能力。3.安全性。4.多平台覆盖。

【评论】UC外壳率先使用语音控制,语音今年将普及到更多的基础应用,但国内的现有语音交互体验还不完美:1.语音功能启动需要先找到控件;2.交互过程中容错反馈多使用视觉形式,使用人性化语音反馈更具科技感,交互过程中用户应该可以做其他事情。3.还只能实现单次交互,代替输入和点击控件,未来语音将集成更多专业内容,如导航、信息服务、医疗和教育等。

《淘宝无线2011年度电子商务数据报告》

1.2011年淘宝无线成交额达118.8亿,比2010年增长6倍,预计2012年达到500亿。

2.Q4客户端成交额占37%。

3.0-10点和22-23点,淘宝无线的访问量高于PC。

4.iPad的流量已经占有10.2%,交易额占20%,iPhone和Android的流量各占44.9%。

5.iPad的用户更为成熟(27-40岁),Android以学生群体居多(16-22岁)。

6.三星I9100占所有机型总量10%左右。

7.Q4Android占比提升10%,Symbian下降5%,但仍占45%。

8.第三方浏览器中UC占63.37%,QQ浏览器占33.81%。

《中国手机浏览器发展状态研究报告》

1.无论是整体用户和新增用户,只使用过1种浏览器的用户比例最高,比例分别达到38.6%和45.2%。

2.先入为主对于浏览器产品来说非常重要,产品同质化严重,深耕渠道不仅可以保证到达率,还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推广渠道有:系统预置、手机预置、线下推广、应用商店推广、应用程序广告推广、应用捆绑和论坛推广。

3.影响手机用户上网的主要因素是上网速度、电池和上网资费。

4.目前大多数互联网服务商主要着眼于软件级入口的竞争。一方面,浏览器是软件级入口的典型,不仅可以通过首页及导航站来影响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流量,在云时代更是能够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载体。另一方面,基于浏览器之上的应用包罗万象,与同一层级的其他入口(比如杀毒软件)相比浏览器的变现能力较强,比如,浏览器提供商可以通过向搜索引擎、推荐网站等合作商收费来实现流量变现。

其他

1.截止到2011年第四季度,大众点评网月浏览量超过6亿,其中手机客户端的月浏览量已经占到网站月浏览量的80%以上,手机独立用户数超过1800万。大众点评客户端在Android平台的手机内置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预装率达87%。

【评论】大众点评的移动应用比web更方便,之前积累了8年商家和评论内容,目前看来,LBS类产品只有大众点评可以做成功。另外,产品本身还具有社交和O2O等特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iPad的使用量在早餐后会降低,在传统的工作时间内偏低,一直到晚上21点左右才升至峰值。美国普通用户每天使用平板时间是90分钟,54%的平板用户在34岁及以上。

3.美国Android用户目前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花费56分钟,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app,三分之一用于web。而且,占用这部分时间的app其实是25万多android应用当中很小的一部分:top 10的android app就占用了全部时间的43%,top 50的应用占据了61%。

4.豌豆荚数据:手机QQ2011、360手机卫士、搜狗手机输入法位列搜索排名前三。【评论】豌豆荚本身已经有近2000万用户,仅从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值来看,QQ、豌豆荚、360和UC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显现出实力。

5.2011 年 Android 应用对用户产生最大影响的5个应用类别分别是:打折优惠、签到、信息记录分享、移动视频和语音对讲。

6.Clear是一款无按钮的任务管理,设计非常极端。手势操作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更依赖于滑动和多指操作,这种设计思路可能会被操作比较频繁的浏览器应用,出现一款无按钮的手机浏览器。

图标之间的战争

当手机屏幕上装满移动时,某些应用很容易被忽略,在设计图标时不得不考虑最终的效果是否足够的抢眼,产品之间的竞争先从图标开始。那究竟具备何种特征的图标更为突出?

做一个小实验:iPhone装7屏112个的应用程序,随机调查了10多位同事,让他们选择每屏中第一眼会注意到的图标,最终以下3个胜出:

  

调研并不科学,只是初步佐证自己的想法,可能是符合以下特征:

  1. 整体颜色比较明显,甚至是颜色单一的图标。按照视觉的步骤,颜色可能比图形更先一步。
  2. 用户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的图标,对特定的视觉元素有一定的认知度。
  3. 视角比较特别的图标,大多数应用使用前视角绘制图标。比如WP7上图标都是平面,立体化的图标肯定非常显眼,虽然不符合设计规范。规范不一定完全遵守,最近一直在试图设计规范对个人思维的束缚。
  4. 极为精致的图标,比如个别游戏图标。

但是在调研时,发现某些问题没有预料到:

  1. 图标所在屏幕的位置影响选择。切换屏幕时,用户大多先看到屏幕中间的图标。视线的位置对第一眼图标有很大的影响,毕竟人的视角有限。
  2. 图标上的数字提醒影响选择,科学的调研应该排除这种影响因素。
  3. 对于第一屏系统本身的图标选择非常的分散。
  4. 真实做听取用户的选择时会发现不一样的想法,很多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经验都是来源于用户研究。

让人迷惑的Win8

试用了开发者预览版Win8,不再赘余具体的Metro设计风格。个人对于Metro的看法是:

1.使用和ios完全相反的设计风格,或许能引领设计潮流。从市场的角度看,第一二名通常采用完全相反的策略,设计风格或许也适用,每隔七八年设计风格会有周期性的变化。

2.Metro设计从地铁和机场简洁的指示系统而来,设计在概念期会根据目标群经常接触到市场提取设计元素。对于国内,出入地铁和机场的用户偏高端,普通大众是否能接受Metro还有待观察。

3.平面化的Metro有助于兼容性,Android4.0同样如此。Win8兼容触摸屏,这些界面基本适用于移动设备。

4.在微软概念性产品中都应用到了Metro设计风格。

不管界面视觉风格如何,交互上的操作效率都是评价其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

首页使用瓦片(tile)显示应用程序列表,可以使用鼠标的滚轮左右滑动屏幕。瓦片有动态的显示效果,按鼠标右键可以像WP7的主界面一样删除和移动瓦片。

但瓦片的排列并不像文档中那么完美,个别粗糙的图标会影响整体界面的视觉效果。

没有搜索的入口,但是敲击字母会显示应用的搜索界面,对于硬件的利用比较巧妙。

通过瓦片打开的功能全部是全屏显示,Win8 浏览器和WP7芒果版一样将地址栏放置在底部,进入网页会隐藏地址栏,右键显示多标签,此时输入字符应该可以直接由地址栏接管,而不是点击地址栏再输入字符。

可以将网页转交给IE浏览器,地址栏和标签栏合成一栏,Chrome也出现相似的概念设计,去掉地址栏,在标签栏上可以直接输入和修改网址。

瓦片的设计元素同样使用在应用程序中,界面显示很好,排版依赖于文字块和高清的图片,鼠标右键显示操作。

但是Metro导航效果一般,键盘的Windows和Esc可以切换界面,可以再Metro和传统桌面之间切换,有时会不知当前所处的层级关系。有些界面可以使用滚轮,有些则不可以。

Win8的滚动条的设计非常的失败,和界面格格不入,特别是主界面底部滚动条横跨整个屏幕。

Metro非常适合显示高质量的内容,没有过多的干扰元素,操作也很高效。界面的美观程度极大地依赖于图片,但用户的内容并不是都这么高质量,界面可能会不堪入眼。

但是系统是以操作为主,对于功能复杂的界面,Win8界面上并不会利用颜色、立体元素和分割线来对功能进行分区,所有操作性的icon都是平等的,并不突出显示某一项。

我对的Metro所谓的高效理解为:当所有应用只能在WP7上实现基本功能时,它的操作效率自然非常地高效,因为你做不了更多的事情!你只能进入下一级、返回上一级,进入下一级……然后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

要是不适应干脆让用户回到熟悉的WIN7界面吧,设计师是这样想的吗?

希望Win8正式发布时,是一个成熟的操作系统,Metro界面上的应用程序不会像WP7一样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