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开弓的Win8

与ios对比,Win8的操作学习成本更高,熟练之后仍会有一定的误操作。观察新手使用,一头雾水,当告知他们基本的操作方式时,依旧很迷惑,无法理解界面之间切换的逻辑和熟练的掌握操作,比如:

1.为什么需要两个桌面,而且没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2.从边缘向右滑动快速切换界面,只限于后台任务少的时候使用,否则效率很低,无法预料到下一个出现的界面会是什么。

3.从边缘向右滑动并停留会显示多任务或辅屏,从顶部下滑关闭界面,有点难以把握操作尺度。

Win8的四个边缘都支持滑动手势,这是未来交互趋势,有助于提升操作效率,曾经练习设计一款全手势操作的手机浏览器,界面中没有常见的地址栏、书签刷新等控件。但目前大众型产品只把手势当成快捷操作,而不是唯一的操作方式,应用程序不应该过多地承担教育用户的义务。

而对于熟练用户,Win8的”左右开弓“式设计效率要比iPad要高,特别是双手持设备时,切换多任务和打开状态栏时甚至不需要移动手的位置,动动大拇指就行了。不需要在界面中找按钮,也没用点击范围的限制,整个边缘是都可以滑动操作的,滑动操作远比点击更富于变化,更具有可扩展性。

结尾再次总结下滑动操作的优点:

1.节约界面空间,滑动操作不需要像控件那样占用界面显示空间。

2.优秀的滑动操作误操作概率小于点击操作,点击会局限在某个狭小的控件区域内,比如ios的最小可点击区域58*88像素,误操作率和控件所处界面位置、可点击区域、显示大小和用户手指大小等因素影响。而滑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滑动的起始区域和方向,限制条件要少很多。

3.点击在程序上的判断是点击某个位置的持续时间,而滑动是一个路径曲线,曲线的特征都可以用来做设计,比如曲线的起始点、曲线的方向、长度、速度、加速度、折角位置和时间等特征。

野评招聘

做管理之后才意识到博客对于招聘的意义,自身积累知识,也间接地帮助或影响他人。博客对于我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我有意向淡化博客时,也开始换个角度重新思考博客的价值。

当有设计师跟我说,是看着我的博客学习交互设计,这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了。钻研学习新知识时,才不去关心别人是否爱看。设计师沿有“文人相轻”之恶习,得到信任已是万幸之事,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团队有公司品牌、高薪稳定的环境和频繁的对外宣讲,大面积撒网相对容易。小团队更需要用事情和理想去吸引人才,人气是逐渐聚拢的,优秀的产品也能成为吸引优秀的人才。

文题“野评”,就是要讲讲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1.口碑很重要。设计圈很小,当收到不错的简历时,第一反应是找朋友打听。Ta肯定是某朋友的前同事、同学或校友。所以,也给自己提个醒,有好的口碑,对职业发展也挺重要。但你无法讨所有人喜欢,不做作真性情即可,管理对于人的性格也是一种磨练。

2.社交化招聘。圈子很小,让朋友推荐是个不错的方法。曾试着在论坛等网站发招聘广告,效果都不是很好,一是简历质量不高,二是面试完成之后会用不靠谱的理由拒绝入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靠谱,会推荐其他靠谱的人,起码不用担心基本素质上的问题。

3.校友关系。创业的铁三角是“同乡、同事、校友”,招人也是如此。对于校友是很好的招聘渠道,每年会有优秀的学生毕业。聪明的公司会和重点的设计院校开设工作坊,深度的合作,把学校培养成稳定的人才来源。

当然不限于自己的母校,你或许可以通过个别学生针对重点院校发布招聘信息,这也是很多公司在招聘网站上展示员工风采,并注明Ta来自哪个院校。

4.广结人缘,时刻准备着。我这人没人缘,话少不乐意参加各种会议,关系集中于同事、博客圈和同学校友。08年对交互一无所知,找工作时得到过学姐的帮助,虽没有应聘上,但铭记于心。平时话少谨慎,话直怕引起误会,但遇到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多会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的问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些只是分享资料这种小事,或许能有助于他们提高眼界。面试或收到校友简历,我都会直接指出其存在的缺点。

真正需要用人时再去招,已经迟了,得时刻记着这事。关注其他设计师的动向,当需要用人时你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该去哪招人,或许是曾经关注过的潜力设计师,或者是你曾经帮助过的学弟学妹。

5.发现潜力。和同事浏览完简历,讨论最多的是潜力的问题。有能力的人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是发掘有潜力的人。有的人经验不足,但学习能力强;有的人没有成熟的作品,可能和上家公司的环境有关,但做事态度较认真;有的人可能有一些手绘功底,色彩感不错,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些设计师可以和团队一起成长,考验自身的管理能力。

6.提高自己。过去的工作几年,每当有设计师离职,我都会询问原因。除了待遇、公司环境和产品发展前景等原因,和管理者也会有关系,有些设计师确实不关注待遇和工作强度,只关心是否能在你的团队中有所学,能做出真正优秀的产品,这对管理者是很大的挑战。自身有很强的设计能力,才能带领团队成长,如果有幸能成长为设计大牛,会有效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成为吸引人才的力量。

面试的几点经验

有个癖好,翻看简历,特别是附带作品集的简历,然后找其中的规律。

对于在校生,一份精致的纸质作品集可以展现出设计师对待作品的态度,当翻着每一页向你讲诉想法时,是一个非常让人享受的过程,有时候可以从中获取灵感。纵然紧张,表达能力欠缺,这都无关紧要,沉默的设计师会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校生需要考察对待设计的热情、态度和潜力,专业知识可以后期培养。当团队资源有限时,会更注重设计师的潜力和稳定性,毕竟入职就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是少数,他们更关注未来的发展机会。

注意简历的排版、字体和用色,没有高超的设计能力,让简历看起来整齐舒服不是一件难事。科班出生的设计师没有一定的平面设计能力,设计素养问题让人怀疑。

这仅是对在校生的要求,如果有经验的视觉设计师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简历这关是无法通过的。视觉设计师的作品数量显示经验,但能力得看最好的设计,可以只是一个icon,也可以是一个界面。

非应届生也有快速筛选的条件,比如专注度。曾经面过一个前辈,建筑学硕士毕业,工作近10年,先后做过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手机造型设计和用户体验,来面试的职位是产品经理。让人惋惜,如果专注某一行当,现在起码是位总监了。

所以,换职业要非常谨慎,包括从视觉设计转交互设计,或者从交互设计转视觉设计。让人难以理解,一名高级视觉设计师要面试交互设计师的职位,想学习其他知识不一定非要转职业。

职业看似相关,其实是从零开始。成长最快的职业不是看起来有前途的,而是自己最擅长的。

有人选择职业只是为了工作或者投机,有人因为兴趣。后者会使用上千款APP,有各种奇思妙想,为团队能带来创新,甚至可以影响其他设计师,后劲很足。

爱奇艺Win8版

爱奇艺Win8版上线,新颖充满未知数的设计平台让人兴奋,简单扯几句:

Metro的视觉效果非常依赖于图片和文字排版,如果使用大图,一定要确保图片质量,设计时一定要使用APP中真实的图片效果,否则设计效果和最终实现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差距。

注意统一字体字号,视觉元素的排版对齐,利用系统特性做设计,抓住这几点就能设计出一个不错的Metro视觉风格APP。

Win8的交互比较新颖,虽让人有些不适应,但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平台的未来发展。展示海报图片、减少层级关系和缩短找片的路径等等,优秀的APP需要真正契合Metro的设计理念。Win8平台还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第三方APP能通过自身的创新帮助Metro走向成熟。

期待未来Win8的市场表现。

博客的误区

多位设计师曾对我说,准备搭个网站好好写博客,如何去做等等。时隔半年之后几乎没有进展,再问,难为情地回答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无法长期坚持。

其实这没什么,写博客只是业务爱好,当作任务去做,反而索然无味。但说的人多了,我开始怀疑博客这件事误导了他们。

首先明白一个事实:设计大师几乎不写博客!那么反过来,写博客能帮助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吗?不能。

前有设计师大师著书立说,现有博客微博等新鲜的传播途径,而不变的是,设计师之所以为设计师,只因为有成功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是设计师成名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博客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设计行业尤其是UED团队那么对博客如此的热衷?严格意义上讲,用户体验是很大的概念,它可以是商业成功的准则,也可以一种设计理念。设计师要打磨细节,而标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人要布道,向各个角色宣传用户体验的理念,优化合作流程和衡量最终的产品。

对于一名新入行的设计师,正需要积累知识和学习表现技法,增加项目经验,而不是花心思写博客。博客起到的作用只是积累知识,你如果希望有朝一日靠设计成名,完全可以忽略写博客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

博客的另一作用是宣传,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产品做的很烂,但博客很出名,让读者误以为这名设计师也很优秀。这也是个人想要摆脱的情况,当别人提起自己,希望是某某产品的设计师,而不是毫无意义的Blogger。

博客对团队宣传有帮助,扩大团队影响力。招聘时倾向于应聘者有博客,对于没有特殊技能的产品经理,博客是建立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分析产品,做做竞品调研,起码他看起来热爱思考。

但对于设计师个人来言,没有必要花过多的心思,有时感到可笑,一名视觉设计师不去画图标抠细节,却被施加任务写博客,痛苦之极。如果有表达想法的欲望,草图或者原型图等练习作品都是很好的途径。而多数被荒废的博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博主当时很无聊,不知道该些什么,那就学别人写博客把。

这会让人产生错觉,写好博客有利用自己的职业发展。可悲的是,当大家的产品一样烂,博客或许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帮助。当行业内出现优秀作品时,你会诧异地发现它的设计师之前是多么的默默无闻,毕竟大部分人是选择沉默。

自己有写博客的习惯,但写完就算了。现在会多阅读产品运营商业分析类的文章,设计博客一直看的很少,有些文章写出来时浪费自己时间也会浪费读者时间。

如果一定要写,可以试试用博客的方式分享以下内容:

1.收集归纳的设计资料。

2.自己最近设计的产品,分享设计心得 。

3.团队和行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但最好有自己的实践或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下次再有设计师问这类问题,我会告诉他:“与其写博客,不如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