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时代的用户体验

随着手机、平板和智能电视的发展,用户面对的屏幕不只是电脑,其他设备的使用时间在逐步增加,用户与屏幕的交互已经远远高于传统媒介。以前获取信息主要方式是收音机、报纸和杂志,而现在主要是通过配有屏幕的电子设备,并且更加方便和快捷,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它们。

multidevice

手机出现之前,以使用电脑为主,年轻人逐渐远离电视。而现在,手机和平板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电脑增速放缓甚至部分功能(如搜索)的使用时间在下降,5年之后,智能电视将成为重新成为家庭娱乐中心。

timeline回想下,一天当中我们会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吃早饭时看电视上的早间新闻,上班路上观看离线视频,工作时间使用电脑画图,晚上之后在电视上看电视剧或电影,睡觉前使用平板阅读电子书。可以看出,设备之间也出现了分工,不同的设备的主要用途不同。

screen

这主要由屏幕尺寸导致的,设备的屏幕尺寸不同,因而使用时离设备的距离也不相同,屏幕越大,使用距离越远。手机屏幕小,使用距离最短,通常约25厘米左右,而电视的使用距离则是3米左右。

multi-screen3

屏幕尺寸除了影响使用距离、也决定了设备的便携性和使用场景等特性。手机的私密性最强,同时不适合执行过于复杂的任务。电视的适合家庭多人共享,私密性也最差。不同的设备适合承担不同的使用方式,比如电视最适合观看高清视频,电脑适合用来工作,手机适合在零碎时间刷微博聊微信。

屏幕尺寸决定设备差异性,而用户选择哪个设备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任务和所需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处理耗时的工作任务,通常选择电脑;操作任务短平快,比如查收邮件,通常使用手机;在家里单人休闲娱乐会选择平板,而多人消遣和娱乐会选择电视机。

modes

以上是设备交替使用,执行不同的任务,但还可能出现其他三种情况:

1)交替使用,执行同一任务。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同步,轻易切换操作设备,适合在不同场景下使用,比如浏览器之间书签同步,下班路上可以继续浏览某网页。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设备,实时保持连接状态,交互最为频繁,也最可能成为任务的起始设备。比如在手机端收到邮件提醒,使用电脑回复长邮件。而这类行为,使用多设备达成某一任务90%是在当天完成。

2)同时使用,执行不相关任务。但也出现了同时使用多个设备,比如看电视时,用户不再时全神贯注,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同设备同时间使用执行不同的任务,很常见的情形是看电视时使用手机与好友聊天,或者使用iPad购物。由于手机是随时携带的,最有可能和其他设备同时使用,看电视时一半以上的用户可能会使用手机,这为手机与电视互动创造了可能性。

airplay_gallery_slide1

3)同时使用,执行相关任务。比如通过Ariplay将iPhone上视频放到电视上播放,来获得更好的视听体验,并且用来控制播放进度等。多屏同时使用也可以是多人的,比如两台iPhone作为游戏手柄链接到iPad上玩游戏。

multi-screen

由上图分析中可以看出多屏的使用情形已经很普遍,常用的应用都已经支持多屏,如邮箱、同步阅读、文件同步和浏览器同步等。设计时将必然需要考虑到如何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一方面是用户不同时间段需要使用不同设备,另一方面是可以更好的发挥各个设备的特性,更有效的地完成任务,带来的体验也将更好。

晓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Appdesign

爱奇艺移动端UED负责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分享设计、学习与职业心得,立即扫描关注!

关于iOS 7

ios7上手使用2天,感觉ios7的方向挺对,有设计的不错的地方,比如系统功能交互的完善和动效细节。但界面有不够完善之处,比如颜色不够统一,难以理解相机和设置为什么用那么难看的渐变灰色,控制中心太像交互原型图,更主要是功能缺乏分类,但相信这只是beta版的问题,就像ios7运行还不够流畅一样,都还需要时间去完善。

如果还有缺陷的话,那就是来的有点晚。ios确实需要一次大的改版,长时间使用同一风格也会出现审美疲劳,系统APP的体验已经落后于第三方应用。

07年以来只是不断完善拟物化设计,图标更来越精致,但本质没有改变。阴影和立体感等技法是用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效果,当用户初次接触智能手机时需要拟物化来帮助用户来理解界面的寓意,而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很普及,用户对于界面的认知需要上升一个台阶。

et113083200406261

引用符号学,就象毕加索的抽象画牛一样,由写实到抽象,线条越来越少。图标和汉字一样,都会有逐渐简化的过程。抽象比写实更难,写实是照葫芦画瓢,而抽象需要高超的设计技巧的同时,需要理解应用和用户,提炼出主要特征性元素。

图标的评价标准主要在于它的识别性,而不是包含的多少细节,图标使用的图形元素是基于用户的认知,年龄小的用户对于纸质相册和实体日历恐怕认知程度而不如电子版。而常见的物体通过关键元素也可以识别出来,并不需要完整的细节,就像《疯狂猜图》中 抽象的图形一样。

ios7的变革是历史趋势,修改UI同时对再完善系统交互,如控制中心。反观Metro和Android4.0,Metro确实过于超前,加了系统交互和功能上的不完善,至今没有走向成熟,过分强调界面上的简洁,省去了一些必要的视觉元素。Android4.0则通过UI更新完善了系统界面兼容性,交互逐渐成熟。系统需要不断完善全局性操作和底层功能,比如控制中心和通知栏,解锁界面还有可提升空间。

ios7对于开发者和用户都是一种解放,更加关注内容和功能,而不是研究UI细节。同时让界面摆脱了束缚,布局和反馈不需要再局限于现实隐喻,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

吐槽别人的设计容易,作为设计师,我们该如何做?迅速学习并理解ios7背后的设计理念,而不仅仅只是用什么颜色和字体,跟风不动脑筋事情谁都会做,更主要的是进一步理解品牌和产品体验,尝试去回答为什么设计,如何形成产品特有的设计原则。

[晓生采访第十一期]朱宏:独到的审美见解

朱宏(@MLikeasong),微软中国用户体验布道师

1.请问用户体验布道师是做什么的?

其实这是一个负责向广大开发者和设计师以及应用合作企业宣传推广微软独到的用户体验的职位。我们工作的方式很多种,书面的、媒体的、社交网络上的、大会、Workshop等等,主要是能起到正面作用的各种方式我们都在努力尝试。

目前微软前所未有的重视软件应用中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向合作伙伴和用户名去诠释微软的这些新东西,这两年最重头的就是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了。

2.Metro风格是不是更适合内容型产品,比如电子杂志、新闻和视频类产品?

原则上Metro适合各种产品,当然它表现在杂志新闻中是最容易的,因为它原本就来自于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这样的传统设计领域中。我们现在也看到有很多各种类别的应用都把Metro使用得很不错,Social的、旅行的、甚至工具类型。

3.Metro风格与其他操作系统界面设计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本质区别可能就在于Metro是需要同时兼顾任何大小的屏幕。其他的平台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微软的 Microsoft Design 要同时能够在小屏幕手机、平板、正常大小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一体机、投影、还有电视机上都能够很好的显示并且容易理解和适合操作,这就对Metro的整套设计语言有着统一的整理和不同的兼容使用方式,比如使用Xbox连接到电视机上,Metro就要能很好的使用Kinect来进行远距离体感控制,这个是其他平台暂时不需要考虑的,但是它属于微软全球产品线中重要的一环。

 4.Win8有metro界面,兼容Win7桌面,会不会让用户感觉同时存在两个操作系统?

WIN8WIN8-1

对于Win8使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也许会有这个感觉,但是当你真正习惯了这个出色的系统之后便不会这么想了。一个真正的用户,其实他不会去想这是几个系统,他只关心他打开的网页更适合全屏观看了,他的文档能够快速启动并且在行动中也可以通过触摸来操作了,他的照片很容易的打开来给大家展示,并且又能够马上进入图片处理工具中细致修改,然后快速分享给朋友……他根本不关心这是几个系统,只有做IT工作的朋友可能会多去思考这个。

 5.WP8的桌面显示的“色块”更多,与WP7相比,还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在 Windows Phone 8上我们新增了十多项大功能,不仅仅是磁贴多了一种尺寸。应用的锁屏通知,并且应用能活动的定义手机的屏保桌面,还有声控的一些好玩的东西,比如文字转声音、声音转文字,你打开搜狐新闻的 Windows Phone 8应用,它能够直接把新闻正文念出来给你听。另外还有NFC的全面的支持,通过触碰能够快速连接设备传输数据,甚至是调用某个应用内部的某个功能,有很多很多新的功能点可以让大家去发掘。

 6.如何评价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界面设计的优劣?

这个我不好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基本上能生产出来的手机,肯定就会有人喜欢它的界面,适用是判断优劣的最大标准。

Windows Phone 在界面设计上是很效率化很简洁的,它扁平化的现代设计风格适用很多综合使用环境,其他平台也有各自的优点,用户喜欢就好。

 7.您负责国内Win8应用的审核,应用的界面设计通常会犯哪些错误?

我并不直接负责审核,但是审核标准我很清楚。大部分的应用在设计时不习惯Windows8的内容重于形式的理念,我们希望你的应用是有很强的沉浸式体验的,很多附加操作和干扰因素应该藏起来,直到有用户交互时候才出现,而很多设计师只注意到我们的大色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应用一定要做成大色块。

8.请推荐5个国外优秀应用,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亮点。

cookbook

国外的Cocktail flow, Skype, Social NV, CookBook。 国内其实也有很多不错的,Hola、Sider+、米聊、好豆菜谱、I Love Windows、新版本的QQ和京东都做得不错。至于亮点嘛,谁用谁知道哈哈。

 9.Win8电脑/平板也有多种分辨率,在适配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做好1366*768的最低标准,然后综合考虑更大的屏幕尺寸,1600、1920以至于2560等等,Windows8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所以不用过多担心适配的问题。

 10.每个操作系统得有个发展过程,您认为Win8之后发展方向是什么?

这个我的身份不太方便说,总之Windows之后会有非常快速的小版本迭代过程,目前Windows8.1已经出来了,我们会更快速的完善这个操作系统,增加更多大家想看到的功能特色,所以以后当然是越来越好的。

 11.您已经入行近10年,在您看来,什么样设计师才称得上优秀?

我从来不以对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判断设计师水平,一个完全没有审美的人也可以把软件操作得很熟;我也不以做过什么大项目来判断设计师地位,那很大程度是机遇。

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见解,有兼容并包的胸怀,有对产品背景的宽容理解心态。

具备这些基础之后才能对任何设计任何产品做出中肯的有价值的判断。

 12.国内外用户体验设计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用户体验的大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国内喜欢把很多概念夸大化,去年满眼都是“响应式设计”,今年又是满眼的“扁平化设计”,说到新名词各个头头是道,但是有多少踏踏实实在学习和践行?另外普世价值的用户体验应该是在法律和公理的范围内让使用者更加舒适,但很遗憾在国内很多吹嘘用户体验的企业和个人却是偷换概念在做着损人利己的事情的。

 13.对于新入行的设计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慎投简历,跟好导师,多学习中西方各种设计经验及各种产品设计的进化历史,虚心学习,不要急于求成。

 14.您也有多年的设计管理经验,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优秀的设计team?

这个话题太大,我想说的只是挑选气场和品质都合适的人,这些人在一起会创造更好的团队环境,一个team要像一个家,才能让大家有归属感,并且才愿意为了这个家而努力,而如果过多渲染个人主义和组内竞争只会玷污了设计圈。

另外尊重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不要苛求额过分干预其他人的人生选择,帮人成长也许很难做到,但是不害人不耽误人是很容易做到的,当你真把自己的team所有人当朋友的时候,你会知道要怎么对他们负责的。

小米盒子初体验

xiaomi3

1.连接过程非常简单,插上HDMI连接电视,机顶盒插上电源,显示连接WIFI,成功之后进入主界面。

2.与Apple TV相似,遥控器按键少,操作交互简单,这非常重要,作为家庭设备要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使用。

3.可以观看网络视频,电视机的使用率会上升。与移动设备相比,电视的观影体验更好。

xiaomi4

xiaomi7

4.UI交互细节做的不错,尤其是个别元素获得焦点的动效,视频产品的流畅度尤其重要。新的平台,特性不同,使用场景不同,相信还有很多可提升空间。

5.受遥控器操作的限制和视频的数量,界面的信息架构比较简单,默认筛选视频的维度比较单一。使用遥控器,从菜单中分类检索和搜索的操作步骤较多。

6.移动设备、电脑和TV将出现分工,也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比如手机遥控TV,承担遥控输入功能。

7.应用数量很少,体验较差,TV的交互和前几年触摸屏手机一样,需要探索解决不少问题。

……

移动产品信息架构(2):行为模式

《搜索模式》中对搜索行为分类为:

  1. 中途放弃。没有搜索到想要的结果。
  2. 缩小范围。输入更多的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
  3. 扩展搜索。与以上相反的行为。
  4. 珠型增长。从搜索结果中提炼出搜索关键词延展搜索。

这些是伴随着搜索而产生的用户行为模式,同样,每个网站或App也会有不同的用户行为模式,页面的呈现形式也会反过来影响用户行为。用户在查找内容时,一些人偏爱浏览,而热衷于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更喜欢搜索功能。

用户行为模式是从通过分析归类总结出来的,便于设计师理解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整体架构和在具体的界面中利用交互元素来满足符合情景的用需求。

《A Practical Guide to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中作者将用户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发现已知内容

一些情况下,用户在访问网站或者打开App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并且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如果是再次访问的话,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想要的,并且能在页面中识别出目标内容。

当找到想要的内容时,用户得到满足但可能不关心内容的来源,相反任务受到干扰时会用户感到沮丧。在国内,百度的视频约占2~3成左右的份额,用户直接使用视频搜索引擎去查找视频,他们不关心内容来自爱奇艺还是优酷,忠诚度也较低。

在视频网站里可以具体表现为:

  •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笑傲江湖》,但电视台已经不播了,选择在网站上观看。
  • 在电视端追剧,但因为某种原因拉下个别剧集,在视频网站补看。
  • 打开爱奇艺App,观看或温故《泰囧》。
  • 追美剧《绿箭侠》。
  • 在地铁上,使用手机观看昨天晚上下载的《贤妻》

用户行为路径不相同,12345可能的操作方式是:进入电视剧频道查找、直接搜索、点击网站首页的焦点图、在播放纪录中续播和直接进入离线观看。但是同样的是,在进入网站前,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衡量架构的合理性是用户是否能通过较少的操作步骤达到目的。 

探索

除了明确的目标,用户还可能随意浏览网站,看看最近有什么热门的电影,也许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用户在打开App前,甚至不知道该观看哪个频道的视频,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想看的视频。

探索行为不会立即结束,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之后继续探索,就像文前提到的珠型增长搜索一样。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用户想看某部老片,只是依稀记得部分画面,记不清电影名称,没有恰当的关键词,只能浏览、尝试通过标签筛选和观看几部影片,最终找到一部同样主演的电影,最终用主演的姓名搜索到想看的视频。

类似的行为还有:

  • 学习如何挑选合适的衣服
  • 定位喜欢的MV
  • 挖掘主演的花边新闻

任务太宽泛,很难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因为无法提炼出关键词,搜索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页面中的相似内容的链接可以帮助用户探索和将内容之间建立联系。

如果有人期望更好的搜索功能,通过用户研究可能发现他们在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如何探索的用户很多,特别都在挖掘新内容,可以找出一些好的案例佐证搜索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

缩小范围

当挑选大量内容之后,用户会渐渐明白想要的内容并缩短探索范围。在这种情形下,用户已经在脑海中形成标准,并且能够识别出哪些内容符合标准。在某些情况下,用户探索过程中才会想明白哪些是重要,并形成自己的标准,之后缩小探索范围。

比如:

  • 想看周星驰的喜剧片,但看哪部还没又想好 。
  • 已经有了食材,打开下厨房App研究晚餐可以做什么菜。
  • 为老婆买礼物,已经知道她的爱好。

对于这种情形,最好的设计方案是筛选和分面浏览。筛选是用户定义的标准并呈现出想要的结果,分面浏览可以任何选择选取值,并总能得到一些结果。

对比

缩小范围之后,最终定位在2个或更多目标时,用户会对比相似和不同之处来做决策。

这种行为最常发生在购物过程中,当在2件衣服之后做出选择时,用户会对比价格、外型和买家评价因素。因此在针对这种行为做设计时,需要做好以下事情:

  • 哪些标准和特征对于用户而言更重要。
  • 用户如何做出最终的决策,可能与最初的标准并不一致。
  • 好的筛选器,帮助用户缩小范围。

对比界面挺难设计,同时非常重要,在此用户将决定购买或离开,针对对比行为的用户研究、迭代设计和可用性测试是网站或App成功的关键。

 

以上四种行为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不同类型的网站或设备,行为的占比并不相同,甚至需要通过卡片分类法和数据分析重新定义。

电商网站,购买转化率不到5%,而移动视频App播放人数与访问用户的比例超过50%,也就是说一般以上的用户是产生播放行为。一方面视频需要达到最终播放点击的步骤很少,甚至只有1步,而电商需要选择、了解商品详情、购买和支付等行为;另一方面用户访问购物网站时,很多用户抱着“逛”的心态,看视频目的相对比较明确,特别是移动端用户。即使没有目的,在浏览过程中也会产生播放行为。

那么移动视频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呢?不便多写,以上行为模式无法完全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