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Web app应用研究

手机端的产品形态比PC端还复杂,研发前需要根据产品特征选择合适的产品形态,再考虑相应平台的兼容性和屏幕多样性。如触摸屏手机会在几年之内成为主流,其产品用户体验更好,但目前用户数和产生的实际经济价值可能还不如低端手机。

但是做客户端成本大,多平台是必须逾越的技术门槛,这也导致成本低可以跨平台使用的web app会越来越流行。同样的产品在手机有多种现实方式,有根据分辨率和操作方式区分的各种wap网站、和客户端效果相似但缺乏富交互效果的web app和基于各种操作系统的客户端。

dianp taobao

以手机端产品相对完善的淘宝和大众点评网为例,纯文字版的wap1.0网站,wap2.0分为标准版和炫彩版和兼容触摸屏手机的web app版。基于浏览器的开发不得不考虑到各种浏览器对html代码、js和css的支持度,难度低但很繁杂,适合以内容为主并不依赖手机硬件的产品。

从客户端下载量来看,大众点评网的手机产品更成功,用户有在手机端使用基于地理位置搜索信息的需求。而淘宝手机产品像是互联网衍生产品,除了目前应用还不是广泛的语音的二维码,没有手机端特有的产品形式。查看商品需要耗费大量的图片流量,用户反复查询对比商品的的需求更强,不合适购买差别较大的商品。彩票、充值和游戏点卡等信息少和娱乐性强商品更适合在手机端利用琐碎时间即时购买。因此,目前只做wap网站和web app也能满足大部分需求。

dianpp

不过两者的缺点都是功能性太强,缺乏新闻和娱乐性内容,大众点评网如果能把质量不错的内容转成类似与周末画报app,或许用户在打发时间的时候浏览,增加产品使用时间和用户粘度。商品反复查询不适合手机,但适合随时随地直接查询个人账户或者记录已收藏的信息。

3-2009_monterilla 3-2009_pleasefix

链接密集的显示在手机上不适合手机点击,有了操作方便的平移手势,上下滚屏更容易,页面可以设计的更长。其页面显示类似于手机客户端,视觉效果更好,但web app不适合新闻类高密度信息这样只有内容,缺乏任务型操作的产品。

相关资料:

设计的复用

技术上有软件复用的理论,作用在于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花费,其中包括了代码的复用、设计的复用、分析的复用和测试信息的复用。复用的思想是相通的,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等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不同。

日常生活中最低俗但有效的广告设计复用恐怕要数脑白金的广告,每年都是同样的人物角色和广告词。设计优秀有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对酒瓶外形的不同展现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即使只有酒瓶的线条,也能让人联想起产品。

20090801185659798739

建筑中的哥特式、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设计风格也具备统一的外形特征和设计理念。具体有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对水泥和光源的独特运用在整体的几何形体中。

1250139237706_000

工业设计中有Palm和Apple的造型设计,Palm虽然产品销售并不成功,但是宛如鹅卵石的造型设计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影响。Apple产品的统一铝合金的一体式机身,避免零部件的外露,对机械主义的极端反叛。

20080114_palm_01

设计领域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这些对设计作品的事后诠释都离不开复用的概念。在界面视觉设计中,有对颜色和形状等的重复利用,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品牌影响。但是在交互设计和更新的信息架构还没有这样科学的设计理念,这些发展不到三十年的学科还处于早期的试错阶段。如手机交互设计,还处在“形式追随功能”解决技术可行性的琐碎难题中,在没有实现标准化设计之前,难以无法抽身去研究更多的设计可能性中,也不会形成更多差异性的设计风格。

但总结设计中已有的复用思想,推及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可以得到以下方法:

  • 对已有元素的利用。如果自定义的控件无法达到更好的效果,使用自定义控件。
  • 提取某个高质量的元素放大到产品形式整体特征。
  • 对单元元素重复使用。使用组件化的设计元素,能够强化品牌形象,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
  • 谨慎增加新元素。如增加新功能,先考虑已有元素是否能完成该功能。增加新元素的前提是已有元素的作用已被发挥到极致。如在手机客户端中增加提示信息,那首先想到的是否是程序太复杂设计的让用户难以理解。

如何写设计类文章

现在微博很火,能继续坚持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少,仅存的设计类博客大多都在往专业化发展。写文章是个技术活,和做设计一样都需要练习,但这可不是设计师擅长做的事情。

设计师的第一表达方式是视觉,绘制零碎但有趣的设计草图更符合设计师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写文章需要中心思想和语言组织能力,设计师宁可多花几张图,也不想难产式的写文章。

dsadsa

但写文章对设计师的能力提高确实有帮助,能灵活运用感性的设计思维和严谨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能成就设计师。就像小学考试一样,你数学满分,但语文零分,别人数学和语文都八十,成绩自然比你好。当大家都发展到同一水平的时候,取胜的关键在于综合素质。

综合成绩好的人当了领导,设计能力好但综合素质一般的当了首席设计师,只有设计能力的同志只能继续当设计师了。我的意思是当设计能力已经比较突出时,应该考虑提高其他能力,如学习技术、运营和锻炼沟通能力等等。

国内优秀的设计博客多是大公司的设计团队共同完成,起到很好的品牌推销的作用。设计师个人博客也不乏优秀者,但写博客要有思路有精力有毅力,很容易沦为资料转帖和个人发牢骚。这符合设计行情,学工业设计时,只有欧阳应霁的散文式设计文章和建筑类文献具有可读性。看了所有的枯燥的设计理论书,对设计能力的提高几乎没有帮助,看了欧阳应霁的书顿然开窍,原来做设计是件那么轻松有趣的事情,之后做设计获了三个比赛的小奖项。

个人写设计类文章也快有三年时间,在读研期间已有写论文的习惯,不善于表达,但对这类分析式的写作自有些心得,写作技巧有:

  1. 善于美图。设计的第一印象就是视觉效果,设计师不会选插图,只能让人怀疑审美是否有问题。精度不够、有锯齿和水印的图片不要用,宁缺毋滥。
  2. 减少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虽然个人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确实有伤阅读体验。如iPhone中的P要大写。
  3. 增加阅读量和翻译。多阅读专业文章,学习别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词汇。翻译专业文章也是锻炼个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翻译时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
  4. 避免无意义的词汇。比如“众所周知”“好像”和过多的“了”,这对阐述没有任何帮助。
  5. 避免口语化。如果你只想表达想法,口语化流水线式的表达也无妨。如果想走专业化,第一篇文章就要遏制这种不良表达倾向。就像做设计,庸俗之后永远庸俗。
  6. 使用列举。如这样1-8的列举等对阅读体验非常好,容易抓住表达的重点。
  7. 排版。没进过排版的文章、邮件和需求文档看起来很累。
  8. 关注核心问题。工具和软件之类只是辅助工具,个人精通3D建模工具Rhino,还教过这门课程,但这对工业设计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但要想写出有想法和有深度的文章,这还不够,写出好文章是因为对设计的理解够透彻,对设计细节的精益求精。如写分析类的手机交互设计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段落:

  1. 提出问题。文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项设计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2. 研究其他产品。不知道怎么做之前,先看看别人怎么做的。虽然手机交互设计的资料非常少,但是你遇到的问题,也许在PC操作系统、网页产品和其他同类手机产品也遇到过,可以借鉴它们的解决思路。
  3. 分析方案。根据学习和自己出的解决思路,明确罗列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这辈子不可能只做一个产品,除了客户端之外还有各种wap和web app、除了手机交互设计还有视觉设计、用户研究和信息架构,尽量彻底地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
  4. 下结论。最终的方案是否有效解决了最初提出的问题。不要寄希望每次提高一点,完全可以花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水准要高,从文章中也能看出一个人做设计的思路是否清楚。

如果你有个写的不错的设计博客,当找工作时,就会知道平时点滴的积累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了。

再扯远一点,现在互联网出名的设计人士和各大公司的设计部门老大大多00-02年入行,已具有八到十年的工作经验,这也符合《异类》中关于时机的理论。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今年入行时最佳时机。入行太早,激情消失殆尽或者个人发展模式已成型,入行太迟,已经失去学习和试错的最佳时间。所以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公司没有相应的职位培训,也要自我培训

推荐系统应用研究:网上书店

除了分类查找和主动搜索,推荐系统也是用户浏览商品的重要途径,能帮助用户发现类似并感兴趣的产品,增加商品的访问量,将访问者转化为购买者,引导用户购买。最终产生的价值是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和用户粘度,提高订单量,如Amazon30%的订单来自推荐系统。

相比于精准营销广告,推荐系统产生的信息更为自然,同样能起到推销商品的目的。但是如果推荐系统的信息过于密集或者不精准,也会有成为垃圾信息之嫌。如在当当网已登录情况下查看《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边栏和底部有以下几种形式的推荐系统:

  1. 购买本商品的顾客还买过
  2. 浏览本商品的顾客还看过
  3. 看过商品的顾客会买
  4.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5. 您的浏览历史
  6. 最佳拍档
  7. 广告
  8. 和您兴趣相似的顾客还关注

推荐系统中存在重复得数据,如1、2和6都推荐《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并且个人已经购买了这本书。喜欢的歌曲可以重复播放,已购买的书籍不可以重复推荐,而是把用户的购买记录作为主要的推荐依据。重复的数据会削弱推荐的有效性,过多的推荐形式和数据会大大稀释推荐的精准度。

个人曾是当当的忠实用户,已在当当网下过27次订单,购买过90本图书,推荐系统对购买的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没有对个人的购买记录加以利用。在购物车页面准备下订单时登录当当网,页面会跳转到首页,在下订单页面点击返回也会经常出现订单丢失的情况。

jindu

当当网的送货进度时间平均4-5天,下订单之后可以查看送货的进度。根据个人的设计经验,一般是明显让用户感觉到慢或者操作步骤多的时候才会使用进度条,稍微缓解用户的等待感,而卓越明确告知用户货物会在哪天送达。

am

由于嫌弃当当送货太慢,改用卓越,在未登录情况下查看《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图书页面,突出显示“购买本商品的顾客还买过”,共推荐100本书籍,约50本是个人感兴趣或者已在当当网购买过的。由于主要使用一种形式的推荐,很好地避免了重复数据。

“购买本商品的顾客还买过”比“浏览本商品的顾客还看过”更能获得用户的信任,其使用的是item-to-item协同过滤系统,通过余弦计算商品的相似度来推荐,比起传统的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解决了冷启动的问题,不会过度地依赖用户的浏览和购买记录,在用户第一次查看图书时也能进行推荐。

鼠标停留在当当网推荐的书籍上显示的书籍封面图片和价格,而卓越显示书籍的评分、评价人数和价格,按照用户购买商品的过程,书籍的评分更能吸引用户浏览并产生购买欲望。

卓越的邮件中会带有图书推荐,图文并茂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并不会被个人当成垃圾邮件,看到感兴趣的数据可以查看或者直接购买,非常方便。而当当以文字形式邀请评论,收到第一份的时候会打开看看,其余30份内容一样的邮件直接被当成垃圾邮件删除。

两个网站的广告可以更精准些,没有按照书籍的标签相应显示广告,购买计算机类的书籍多是男性,当当网显示标签为女性的胸罩广告,卓越网显示高跟鞋和女性内衣的广告,也许能分散男同胞的注意力和点击次数,但是不会增加广告的转换率,显示数码产品的广告会更适用在此类图书页面。

重复和垃圾信息损害用户体验,推荐的信息在于精确和有用,不宜过多地显示。

移动设备简史

本文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读研二硕士Tony译自Brian Fling所写《Mobile Design and Development》中的第一章《A Brief History of Mobile》。

我喜欢将移动行业的历史比作为Umberto Eco 的工作:你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很伤脑筋。移动网络演化、运行移动网络的设备和我们每天使用的服务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着,就如早期的手机更像二战时期的收音机发展到今天的超时尚的时装报表。

如果有一个关于移动设备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成因。它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仍然不失为一个理由。这样的历史或者背景给予了移动设备设计师与开发人员足够的耐心和激情来处理他们在移动生态系统中经常面临的问题。移动通信行业是一个没有耐心与热情就很难进入的行业。

本章将从设备的角度出发,也是移动生态系统中最普遍的方法来讨论移动媒介的发展。

继续阅读移动设备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