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经验

最近和年轻同事分享自己职业发展经验,同时是对自己近12年的工作生涯做一个小回顾。

1.兴趣驱动。几次关键生涯的决策和个人兴趣有很大关系。

  • 读研时从工业设计转型研究人机交互,正好在2007年时iPhone发布。
  • 毕业时放弃高校当老师机会,选择去上海的小公司做交互设计师。
  • 研究手机交互设计,当时书包里背了六款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体验上千款app,读遍交互设计相关书籍,开始写博客,2011年某天百度同事搜索「手机 交互设计」,发现前10页有50%的文章和我有关系。
  • 真心做热爱产品,在上海百度工作时,领导是百度手机输入法的创始人,当时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做一款自己的产品。在2018年老板问我是否愿意去深圳出差,组建研发中心,同时把快影转到深圳研发,3秒答应,为了把自己喜欢的产品开发出来,去哪办公都行。当第一次去深圳出差,办公室虽然只有2个研发人员,但心情非常开心的。

2.找到榜样。早期对职业发展有些迷茫,没人带,在网上找一些知名的设计前辈,看看他们职业是如何发展的,比如黎万强如何从设计师做到小米合伙人。另外,工作第一年在一家创业公司,领导是一个不到30岁的VP,当时挺羡慕的,觉得自己也行,2014年从爱奇艺跳槽去创业公司当产品合伙人。

3.定个目标。每次面试时,我都会问这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未来五年你决定如何发展,目标感的人更容易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决策。就像做产品一样,有愿景的产品发展更长远,有清晰的个人目标,职业生涯才能走的更远。

4.不贴标签。从设计师转型产品经理,从产品经理成长为业务负责人,从用户端转型商业化产品,自我感觉挺能折腾的,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总想着折腾新鲜的事情。最早做快影时,自己写规划,画交互原型和做测试,维护500人的QQ用户群当客户,除了不会写代码,所有事情都干了一遍。

去年从深圳回北京,想试试转型做分析师,可惜被老板否决了。等这波疫情过去,琢磨能跟着优秀的销售人员去外面跑跑客户,学习下销售技巧。可能因为自己干过的事情比较杂,同理心比较强,遇到新的合作方大致能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5.选择大于勤奋。勤奋很重要,选择行业、公司、业务和团队更重要。凭兴趣选择了移动互联网,期望提升自身能力选择来快手,偏向于选择增长空间大且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业务,综合起来这四年各方面的收获非常大。

当然,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格局和视角需要提高,关键时刻的决策现在来看并不是最优的。公司大了之后有更优秀的同事加入,总能找到可学习的人和事情。期望能保持做事的激情,不断学习,再干10年,设计出更多有价值的产品。

如何制定职业规划

我在面试设计师、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时,必然会问候选人一个问题: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会得到如下几种回复:

  • 设计师想转型做产品经理。
  • 想往专业路线发展。
  • 想转型做管理。
  • 想先工作几年,然后去开咖啡店。
  • ……

基于这些回复,会再探讨产出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些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制定了计划。有些设计师没有认真想过,跟着周围同事的路径发展即可,甚至完全没有规划。

入职之后,我会先分享自己的经验,然后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和想法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回顾自己近10年的工作经验,算不上优秀,但基本符合自己早期的规划。

  • 2009年硕士毕业时,觉得当老师缺乏挑战,放弃回老家大学当老师的offer,选择上海一家创业公司担任移动端交互设计师。
  • 2010年,创业项目进展不顺利,想去大公司系统学习,由于这个博客,行业内小有名气,经朋友推荐入职百度。当时出现了很多有创意的移动端软件,觉得自己未来也能做出一款日活跃千万级的产品,这个想法影响了我以后的职业选择。如想做成优秀的产品,我想先成长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 2012年,经朋友推荐入职爱奇艺,开始组建爱奇艺移动端的设计团队。因为自己想成长为产品方面的专业人才,只要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事情,都要去尝试和学习。不会因为自身是设计师,而只选择做和设计相关的事情。
  • 2014年,自我感觉在设计方面能达到专家级了,在设计领域成长遇到瓶颈。想挑战下自己,经朋友推荐在LBE Tech担任产品合伙人,组建和管理产品、设计和运营团队。当Parallel Space上线1年之后,全球达到1000多万日活跃。
  • 2017年,经朋友推荐加入快手。加入快手的原因很简单,Parallel Space的留存数据很好,但为了增长,花费了不少推广经费,而快手达到3000万日活跃之前,几乎没有做推广,这件事情是让我非常震惊的,想加入快手再学习提升能力。

2010年给自己定的目标,一直是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每一步的决策,成就感来自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当你有了长远目标的话,每一步的选择会变得清晰的很多:

  • 新的公司是否处在快速发展当中。
  • 新的工作是否符合我的长远规划。
  • 做的项目是否有长远发展的空间。
  • 新的领导是在管理我,会不会真正帮助我成长,帮助我解决遇到的困难。

2010年在百度面试产品经理时,遇到一个极端的案例,知名设计院校大学毕业,10年工作经验换了3份职业,当过建筑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和界面设计,来百度面试产品经理的职业。当你没有职业规划时,会对自己的工作尝试迷茫:

  • 不停的换方向,遇到发展不顺时就跳槽换其他职位。
  • 缺乏成长的动力,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
  • 会只想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其他职业工作内容缺乏兴趣。
  • 3-5年期间,薪资变化幅度很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呢?每2-4年的时间,自身的职业能实现一次提升。个人的一些经验或许能帮到你:

  • 真正热爱什么事情,想像自己未来10年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 是否能在职场找到几个榜样,他们的状态是你羡慕的。
  • 到了35岁时,自己如何不会年轻人被淘汰,依旧保持竞争力。
  • 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什么职业真正适合自己。
  • 哪份工作有利于自身的快速成长。
  • ……

快手深圳研发中心现招聘交互设计师、海外产品运营和产品经理,欢迎有潜力的人才加入我们,工作地点位于南山区海天二路。

简历可发送至daichuanqing#kuaishou.com,如进入面试,可免费做一次职业规划的辅导,期待与你当面切磋。

Parallel Space是如何提高次日留存

1

Parallel Space上线近1年时间,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千万,Google Play的评分一直维持在4.6分。由于Parallel Space是我们第一款国际化产品,面向的群体是全球用户,在提升产品留存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保持简单

在Parallel Space之前,市面上并没有同类产品可以满足用户这一需求,而用户需求很强。通过我们的调研,70%的用户有在某一个应用中同时有多个帐号,但帐号切换非常麻烦。

比如在一部Android手机上同时登录两个COC帐号的话,可以需要通过清除应用缓存的方式退出游戏帐号,然后进入游戏,重新完成游戏教学,然后再登录另一个帐号。还有部分用户选择使用多个设备登录不同的帐号,比如两部手机登录不同的微信帐号,或者使用电脑登录公司的Facebook帐号,使用手机登录个人帐号。

Screenshot_2016-12-22-15-14-42 Screenshot_2016-12-22-15-14-47

Screenshot_2016-12-22-15-14-52 Screenshot_2016-12-22-15-15-01

(1.0版本用户引导图)

由于是全新的产品,市面上没有同样品类的产品,1.0版本要起到教育用户的作用。从用户引导页到首页,全部围绕「两个帐号,同时登录」来展开设计。

另外,国内的产品通常多而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支付宝,而其它国家用户更倾向于功能单一,理解起来容易的产品,比如Paypal只是支付工具。

引导文案

在国内,由于在PC上用户知道双开的含义,所以直接告诉用户这是一款可以帮助用户双开微信的产品,用户基本会秒懂产品的作用。在其它国家,没有一个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这一概念,我们参照国内用户理解功能的方式,以案例的方式去说明,比如一部手机同时登录两个Facebook帐号。

 Screenshot_2016-12-22-15-25-48 Screenshot_2016-12-22-15-25-54

Screenshot_2016-12-22-15-25-59 Screenshot_2016-12-22-15-26-03

(2.0版本用户引导图)

1.0和2.0版本主要在引导中解释登录两个帐号的好处,而用户安装工具产品时,基本上是带着明确的需求来的,解释登录两个帐号的好处并不能帮助用户留下来继续使用。在之后的3.0版本,每一页文案采用标题+描述的格式,标题迎合产品口号,不停地强调两个帐号,强化用户的认知。

Screenshot_2016-12-22-16-58-19 Screenshot_2016-12-22-16-58-24

(3.0版本用户引导图)

在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之后,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翻译都是完全无误的,首先翻译人员不一定是行专业人士,对产品本身理解并不一定透彻,最好的方法是将文案作为AB测试项之一。同时询问各个国家用户,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我们的产品。

关键指标

在分析产品留存时,我们对比了不同用户行为的留存,抽取了几十个用户的事件流,发现部分用户进入首页没有任何的操作行为。然后对比多组用户的留存,发现没有执行任务A的用户,流失率非常高,而完成任务A的用户,留存高达80%以上。

所以我们将任务A定义为产品的最核心指标之一。引导图和首页的设计,都以提高任务A的比例为目标。

缩短路径

产品设计中有一项常识,增加一步操作,用户会流失20%。用户完成任务A,罗列出明确的操作,并建立漏斗模型。

早期方案中,我们会引导用户点击+号并浏览手机中应用列表,无论如何引导,第一步都会有一定的流失率,最终采取的做法是直接去掉了第一步,新用户进入首页之后自动弹出应用列表。

排除干扰

产品不断迭代,增加了不少功能,但产品进入推广期之后,自然用户留存和产品核心指标都会有一定波动,无法明确得出结论数据的波动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

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去发现问题,第一个方法是AB测试,比如我们在某一个版本中增加了新功能,A组用户在新用户的引导图中会看到功能说明,而B组用户没有新功能介绍,AB测试结果显示,B组用户的留存更好,新的引导图和产品核心功能关联性较弱,新用户再没有完全理解产品作用前提下,不相关的文案和功能只会让用户更加困惑。

第二个方法是绘制用户行为流程图,比如用户在进入B页面,75%用户会执行C操作,25%用户会关掉页面B。而25%中用户有5%用户会点击界面中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10%用户重新打开页面B。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户在未完成任务A的情况下,会去点击控制中心,并放弃完成任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