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产品的信息架构优化

LBS产品与浏览器与IM等产品相比,技术难度较小,但界面的层级关系更复杂。以大众点评为例,包含了查找、搜索、签到和优惠券等功能和信息,也可以看出组织界面的层级关系是以依靠产品本身的功能和信息去区分,这种方式在Symbian按键手机中尤为常见,依照功能使用的频率依次排列,优点是扩展性较强,功能增多可以将首页变为4×4的icon,但这不是最优方案。

d dian

一是这种架构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导致页面跳转增多,切换功能必须返回首页。

二是功能本身重复和交叉,这对手机界面显示空间是种浪费。第二个“搜索”和首页顶部的搜索框重复,“附近”和“搜索”的区分在于范围不同,没有必要独立成两种功能,可以在顶部下拉框中加以区别。找地点和签到看似两个功能,其实前者可以包含后者,找到地点之后用户可以选择是否签到,点击“签到”还是要先找地点,区别在于用户目的不同,但是操作路径有重复之处。

三是优惠券、团购和最佳餐厅作为单独的功能,不可预期有有多少用户会主动根据优惠券和最佳餐厅去消费,可能导致使用率很低,这和产品本身缺乏主要线性的操作流程有关系。单有新的功能或者业务,应该尽量已有的功能有辅助作用,而不是独立运营。假设用户使用产品的主流程是选择消费地点,在查找地点时发现有目标地点有优惠券或者是最佳餐厅,和评价一样会对用户的决策产生辅助作用,帮助用户挑选。

Q bd

大众点评之前首页与QQ美食相似,可能增加团购等信息之后打破了原有的组织方式,百度身边以选择地点为主线流程。而按照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也会有不错的架构思路。

fs2 fs

我要消费,就是想找吃的,查找美食,依照平均消费、评分和优惠券等信息决策目标地点。Foursquare有推荐地点,用户的消费目标并经常都是明确的,提供少量信息帮助决策,对于用户满意度非常有帮助。比如新开的餐厅,最佳餐厅在打折、朋友对附近某餐厅评价很好。信息结构不是纯粹的树形结构,可以是液态,匹配地点的标签和用户的标签会产生很好的推荐效果。

我正在消费,选择推荐菜谱,群体消费对于产品的推广非常有帮助。比如微博、IM和游戏是不同程度的浸入式使用,而LBS产品却比较开放,搜索得到的信息会与朋友共享,当下产生口碑。让用户把签到的“垃圾”信息发送到微博上,还不如吸引用户一起签到,同时要降低产生信息的成本,手机用户输入成本大。

dp dp1

从iPhone成为flickr中拍照最多的设备和新浪微博的手机用户占到一半来看,手机用户可以产生大量的信息。微博的转发数比评论多,也是因为成本的原因,同时能快速达到传播效应。猜想淘宝手机中手机充值和彩票类产品占用较大的比例,因为可以快速完成产品挑选,成本低。LBS产品在输入点评时,可以降低输入字符的限制,只是选择总评分、口味、环境也完全可以。

如果担心产生大量垃圾评价,可以只限定自己和好友看到。豆瓣在计算商品评价时,会适当过滤到评价数量比较少的用户,从可信度比较高的用户评价中选择平均分。

之所以这样做是后续可以对用户行为分析,这对用户粘度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产品除了有用户需要的功能,还要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更换产品的成本。

IM除了有聊天功能,还有用户的关系圈,LBS产品除了有查找地点和签到的功能,还能理解用户的口味偏好、活动范围和消费水平等等。所以组织首页界面可以从功能列表转变为个人中心,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这也符合web2.0的产品特性。

手机产品不只是主站的附属品,便于用户随时随地使用,为产品贡献更多独立用户和新注册量,可能会发现很多用户只使用手机产品,很少使用主站的产品。像淘宝购物,主站对于用户来说,使用起来明显比手机端方便,但是LBS类产品不需要比对产品质量,需要的信息量少,手机产品的体验甚至可能要优于主站。

手机产品不只是个功能产品,当有使用需求时才会从手机众多功能列表中点击图标。在看到数据表明70%多的用户使用手机浏览新闻,并不意味着占领手机用户必须做一款新闻类产品。新闻确实是一大需求,而掩藏在数据背后可能是低端手机用户只能看看新闻,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尝试影响用户的生活,美食和旅行等刊物资讯也可以推送给用户,用户更多的是主动使用产品,无聊时间浏览资讯,看到不错的餐厅随手收藏,当周末有优惠或者团购时适时提醒用户,或者有朋友也想去同类的餐厅可以自动产生消息提醒,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生活乐趣。

LBS可以与IM一样成为手机的必装应用程序,这完全有可能。

发布者

晓生

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