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Android手机省电?

最近一年使用Nexus 5,升级至Android 5.0之后,耗电加剧。工作时,手机要一直连接电脑,夜间手机一直处在充电状态。如睡觉前忘了充电,第二天早晨电量肯定低于15%。

为什么Android手机的耗电要比iPhone(准确讲的话,应该是ios)快很多,iPhone夜间耗电通常不会超过5%。原因主要在于Android多任务机制存在缺陷

先来看看Android的用户:

  1. 为了省电或提升手机运行速度,每次锁屏时,执行一键清理。
  2. 没有使用任何优化软件的用户,夜间手机耗电20%,甚至个别老机型可以达到50%。
  3. 手机上通常安装至少一个优化软件。
  4. 有洁癖/处女座用户,对后台软件自启非常厌烦。

有个老梗:用Android手机的男人都是好男人,因为每天都要回家充电。

再来对比下iPhone用户:

  1. 为什么要清理后台进程?
  2. 夜间耗电不到5%,即便是2年前的机型。
  3. 从来不安装优化软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核心在于Android的后台多任务机制不如iPhone。

iPhone的APP由前端进入后台时,系统会执行几个操作:

  1. 回收任务内存。
  2. 限制后台活动,比如联网权限。早期下载任务只会保留10分钟,如果想让视频APP一直下载电视机,手机界面必须停留在视频APP,而且不能锁屏。进入后台的软件,几乎不可能会偷偷发短信或者偷跑流量等。
  3. 保留进程状态。iPhone的APP进入后台,不会被清理,进入后台时界面什么样子,在多任务中继续使用时,APP界面还是什么样子。
  4. 统一走系统推送机制。通知栏的所有通知都是由系统控制的,每个APP把想推送的通知都交给Apple的服务器,iPhone统一从Apple的服务器定时接收通知。优点就是手机只要和自家的服务器保持连接就可以。

再来看看悲催的Android的APP进入后台可以做什么,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1. 不回收内存。后台有30个进程,手机就卡的不行了。
  2. 有很多权限,可以通过各种事件唤醒手机。这些变化包括:开关屏幕、信号变化、电话、网络切换和电量变化等等。如手机处在锁屏状态,移动网络变为WiFi,软件市场、视频和音乐APP会检查下载任务是否要继续。
  3. 保留进程状态。如果把iPhone后台任务比喻成一个『活死人』,Android后台任务就是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大活人,甚至可以把别人弄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唤醒其他APP,一起在后台『开聚会』。
  4. 每个APP各自连接自家的服务器。国内的手机无法使用Android的推送服务,导致APP要同时和自家服务器保持几十个链接。大量的APP利用Android的缺陷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手机开机时自启动,频繁发送通知,提高APP的日活跃用户数,甚至是唤醒其他不相关的APP。

所以导致Android手机很耗电,而且卡顿。最核心原因是当Android后台APP不停通过这些事件唤醒手机时,导致手机无法持续保持在低耗低内存的状态。

6.pic 5.pic

LBE安全大师近期内测版增加一项新功能,可以查看和关闭APP之间的唤醒。从列表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听书可以被其他不相关的唤醒自启,如滴滴打车和百度云。当喜马拉雅听书被用户手动关闭时,如果不切换唤醒路径,它还可以重新启动并且运行在后台,继续接收通知,导致手机耗电。

用户为了达到省电和加速,最频繁使用的方法是执行后台任务清理,甚至在每次锁屏前点击『一键清理』,让手机锁屏时处在低耗状态下。

7.pic 8.pic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LBE安全大师可以对后台任务(需要获取手机管理权限)进行智能休眠。

2.pic 125118g73yivuy4gpyqpgv

锁屏之后,软件的活动被限制,最明显的变化是APP唤醒手机的次数明显减少,不会唤醒其他APP,接收通知受限制,不会因为事件变化而唤醒手机了。给予用户最直接的感受是Android待机时间明显增加,夜间不关闭WiFi和移动网络,不清理后台,可以保持后台运行30个进程,手机同样可以保持在低耗状态下。

省电的同时,可以像iPhone的『进程状态保存』那样,程序保持在后台,但活动被限制,需要使用APP时,不必重新启动APP。

36Kr采访稿

36Kr的采访稿同步过来,进入创业公司之后无暇写博客,以采访稿滥竽充数吧。就像文中提到的,工作职责发生改变,自己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产品中。

1. 什么类型的产品最打动你?

除了持续关注新产品,我喜欢研究同一类型的产品:

a)技术型产品。虽然是一名设计师,但我对技术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搜索引擎、推荐算法、智能语音和可穿戴设备等,这些产品的交互操作都很简单,但背后有非常复杂的技术原理。我在豆瓣 FM 上听了 8 万多首歌,感受推荐算法在实际过程当中的效果如何,同时把相似技术原理的产品(亚马逊和早期的无觅)都找来做类比研究。Google Glass 出来之后,研究了一段时间的可穿戴设备,搜索到 Steve Mann(可穿戴设备之父)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惊讶的发现有人已经研究这个领域 30 多年,而且做出来的 demo 要明显优于 Google Glass。

b)用户体验好,同时在市场上能获得成功的产品。在这些产品发展过程中,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比如 Flipboard、Evernote、Dropbox、Path 和 Medium,优秀的设计要能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经验。

c)针对某种特定用户群的产品。交互设计只是方法、满足需求的突击,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用户。曾经研究过儿童系列产品,比如儿童浏览器 kidzui 和教育类 Endless Alphabet 。在爱奇艺工作时,我和团队设计过「爱奇艺动画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了设计项目当中。今年六一在儿童类榜单长居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并获得了 App Store 的官方推荐。

d)信息架构良好的产品,比如下厨房和蝉游记。信息架构是研究如何组织内容,各种信息特点不同,用户需求不同,很难用一套理论把信息架构的设计方法说清楚。

e)因为工作的原因,研究工具类产品,主打国外市场的 APUS 做的很不错。

继续阅读36Kr采访稿

Inbox重新定义邮箱

Screenshot_2014-11-12-10-48-06 Screenshot_2014-11-12-10-55-05

Inbox最直接的感受是加强了邮件分类处理,如上图,原本充满垃圾邮件的旧邮箱又可以正常使用了。

1.延续了原先Gmail垃圾邮件过滤的技术,通过发件人、内容识别和用户行为等分析,将社交网站或订阅等『垃圾』邮件进行归类。

2.简化用户操作,突出当前重要的邮件,帮助用户对邮件智能分类,邮件再多,也能快速处理重要事情。

3.除了已读和未读的状态区分,增加了收到邮件的后续操作,如延时提醒,便于用户对邮件行为分类处理。

4.在收件箱列表页可以直接响应操作。个人猜测未来在发邮件时,可以直接添加操作选项,便于收件人快速执行操作和反馈给发件人。

如何让用户调研报告产生价值?

你可以经历过这样的情况,用户研究团队花费了1个多月的调研,产出一份精美的报告,而产品和设计师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份报告改善产品。为什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1.用户研究人员不应该游离于项目迭代之外,用研应该贯穿在设计流程当中。

2.让用户人员密切沟通,熟悉正在做的设计和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自发地根据问题去调研。而不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指派他们验证某些设计想法。

3.调研要具有目的性,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团队达成一致之后,再继续完善调研。

4.最终的目的是改善产品可用性,报告最后需要有可落实的改进方案。

5.调研报告中需要突出重点,呈现能改变固有思路的事实,避免一味地罗列大家熟悉或者可以大致推测出来的。

6.用户调研只是众多重点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团队站在用户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评估设计,最好在过程中召集其他角色参与其中。让团队在调研过程中意识到问题所在,而不是产出完整的报告再推动其他角色改变固有看法。

如何为小屏幕设计?

  1. 减少屏幕上的信息量,为小屏幕设计。
  2. 利用感应器和使用场景等,智能判断当前用户会关心什么信息。
  3. 考虑到小屏幕容不下多个按钮,推荐一项操作。
  4. 除了点击,考虑使用其他交互形式,语音或者手臂抬起唤醒智能手表屏幕。
  5. 简化功能,比如不要把手机电话短信等功能照搬到手表上。
  6. 挖掘它们特有的应用场景,比如运动状态中,用户肯定是无法精准点击小屏幕上某个按钮的。
  7. 探索设备的可能性。未来,哪些功能或操作放在智能手表上更方便?

知乎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