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推荐界面设计

豆瓣电台听了41000多首歌,猜中喜欢的概率不算高,但通过电台发现了很多歌曲,这也体现推荐系统要平衡多样性和精准度。不像我之前吐槽的那样,依赖于播放已喜欢的歌曲,有了精准度,但是多样化不够。比较同类产品虾米,以播放热门歌曲为主,选择的成本较大,推荐长尾歌曲的力度较低。

对于内容的喜欢是会随着时间和心情改变的,早期我会倾向于热门内容,在手机端听红心频道时会选择某些歌曲不再播放,最近红心频道听烦了,私人兆赫中推荐的歌曲比较相似,换个口味改听爵士或其他用户编辑的专辑。

电台在不断增加频道(也就是兆赫)、”专家用户“制作的专辑和风格,谨慎地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推荐,而风格中歌曲也是根据用户的选择生成。

电台以后台播放为主,没有歌曲的相关描述,需要用户浏览推荐的界面中需要增加可信赖的推荐理由,比如评分、基于某个好友的推荐或者简短的评语,视觉上的优先级甚至要高于内容本身的属性。个人以为食神摇摇的推荐理由文案还不够好,对于这样以推荐为核心的产品,文案的视觉不够突出。

 

在电台出现之前,豆瓣已经有了音乐评分等用户反馈,用户提交更多的反馈,系统才有可能算出用户的喜欢。反馈可以是喜欢,也可以是商品的购买或、页面停留时间和视频的观看时长。一方面界面需要分析用户行为,另一方面界面本身要有利于用户反馈。手机版大众点评的界面中提交反馈的操作成本很高,需要评分和写几十字的评语,很不利用系统的推荐,所以界面中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快速选择。

推荐系统需要内容品质一致,否则用户反馈和内容对应关系不一致。早些时间豆瓣电台中有演唱会版本的歌曲,声音非常噪杂,最近没有再出现过,可能淘汰了低质量内容或者内容获得推荐的概率已经大幅降低。内容质量、呈现方式、界面布局和交互都可能影响用户的选择。

推荐系统的可以提高粘度和提升关键系指标,交互上可以减少操作成本,比如降低用户搜索、查找步骤和界面之间的跳转次数,界面架构中可利用推荐来避免产品的同质化。

左右开弓的Win8

与ios对比,Win8的操作学习成本更高,熟练之后仍会有一定的误操作。观察新手使用,一头雾水,当告知他们基本的操作方式时,依旧很迷惑,无法理解界面之间切换的逻辑和熟练的掌握操作,比如:

1.为什么需要两个桌面,而且没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2.从边缘向右滑动快速切换界面,只限于后台任务少的时候使用,否则效率很低,无法预料到下一个出现的界面会是什么。

3.从边缘向右滑动并停留会显示多任务或辅屏,从顶部下滑关闭界面,有点难以把握操作尺度。

Win8的四个边缘都支持滑动手势,这是未来交互趋势,有助于提升操作效率,曾经练习设计一款全手势操作的手机浏览器,界面中没有常见的地址栏、书签刷新等控件。但目前大众型产品只把手势当成快捷操作,而不是唯一的操作方式,应用程序不应该过多地承担教育用户的义务。

而对于熟练用户,Win8的”左右开弓“式设计效率要比iPad要高,特别是双手持设备时,切换多任务和打开状态栏时甚至不需要移动手的位置,动动大拇指就行了。不需要在界面中找按钮,也没用点击范围的限制,整个边缘是都可以滑动操作的,滑动操作远比点击更富于变化,更具有可扩展性。

结尾再次总结下滑动操作的优点:

1.节约界面空间,滑动操作不需要像控件那样占用界面显示空间。

2.优秀的滑动操作误操作概率小于点击操作,点击会局限在某个狭小的控件区域内,比如ios的最小可点击区域58*88像素,误操作率和控件所处界面位置、可点击区域、显示大小和用户手指大小等因素影响。而滑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滑动的起始区域和方向,限制条件要少很多。

3.点击在程序上的判断是点击某个位置的持续时间,而滑动是一个路径曲线,曲线的特征都可以用来做设计,比如曲线的起始点、曲线的方向、长度、速度、加速度、折角位置和时间等特征。